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淚》-- 李商隱

《淚》-- 李商隱*

李商隱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這兩句是說:后宮的女子長年過著孤寂閒冷的生活,流下了怨恨的淚水;閨中思婦整天思念遠行在外的丈夫,流下了相思之淚。永巷:宮中的長巷,漢代嬪妃或宮女有罪時往往被幽禁在永巷。怨綺羅:此指宮女的怨恨。宮女雖綺羅遍身但無法與君王接近,乃至於長期過著孤寂閒冷的生活。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這兩句是說:娥皇、女英追隨帝舜來到蒼梧山,流下了哀悼君王的淚水;襄陽的百姓因懷念羊祜,在峴首山流下了思念的淚水。湘江竹:相傳帝舜南巡時不幸身亡,死後葬蒼梧山。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隨帝舜來到蒼梧後悲痛欲絕,眼淚滴到竹子上。後人多用“湘淚”來比喻臣子對故君的哀悼。峴首碑:西晉名將羊祜鎮守襄陽時,經常遊覽峴首山,並在那裡飲酒賦詩。羊祜死後,為感念羊祜的仁德,襄陽人在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南)樹碑建廟,“望其碑者莫不流淚”(《晉書·羊祜傳》)。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這兩句是說:王昭君辭別了紫臺,在蕭瑟的秋天出塞,因念及故國,泫然淚下;項羽糧盡兵殘,夜聞楚歌,慷慨悲歌流下了眼淚。紫臺:猶紫宮。帝王居住的地方。江淹《恨賦》:“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明妃即王昭君。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昭君自請嫁往匈奴。杜甫《詠懷古蹟》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之詩句。楚帳夜聞歌:此言項羽被劉邦圍困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之事。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於是項王悲歌慷慨……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這兩句是說:如果清晨到灞水橋邊看一看,就明白這些眼淚,都抵不過身著青袍的寒士送顯達官宦時感受到的窮途抑塞之苦。灞水橋:即灞橋,在今陝西西安東,是古代送別之地。青袍:唐代八九品 官員著青袍。這裡泛指官職低微的寒士。珂:馬絡頭上的佩飾,常以貝製成,因色白如玉,故稱玉珂。這裡代指達官顯宦。

詩的前六句寫了六種不同性質的淚:深宮怨曠之淚、思婦念遠之淚、哀悼故君之淚、感懷舊德之淚、遠赴絕域之淚、英雄末路之淚,每一種之間並無聯繫,卻將世間的種種悲傷作了令人神傷心摧的陳列。

後兩句點明主旨:前面的種種悲淚都是為最後的窮途抑塞之淚作鋪墊和襯托。這純是出於詩人的身世遭逢而起的主觀感受。詩人長期鬱鬱不得志,輾轉於各地幕府,寄人籬下,仰人鼻息。這種卑屈的處境,在“青袍送玉珂”的場合,因為貴賤相形,往往更令人難以忍受。詩人連用六種淚作鋪墊,正是為了突出這種窮途抑塞之痛。此詩深得賦體之神韻。

*選輯自網上資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