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痲瘋之真患 在無伴終老 並孤獨一生

聖言啟航
乙年常年期第六主日

痲瘋之真患 在無伴終老 並孤獨一生


梁展熙

  時至今日,學界已幾乎一致同意,聖經中的「tsāraʿaṯ」和「lepra」(分別是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即今天讀經一和福音中所提及的皮膚病)並非我們一直認定的痲瘋病,而是泛指多種具傳染病的嚴重皮膚病(詳見今期《信訊》的「古經今讀」)。我之所以指出這點,並非想說古時身患此類病症的以色列人並不悽慘。相反,正正因為他們所患的,本非絕症(雖然仍是具傳染性的嚴重皮膚病),卻竟因上主之名被逐出家園、獨自在外生活。

  一方面,古時的生活比現在困難得多。現代人就算獨居,有電話有互聯網,若心感苦悶,可隨時聯絡三五知己,閑談暢飲;若突然發病,或出意外,要聯絡他人或醫院等公共機構醫治照顧,也非難事。但在古時,一個人在郊野生活,就是萬事得靠自己,也只有自己。這人等於被整個世界所拋棄。而按讀經一的意思,眾人拋棄的行動,是奉上主之名而行的。換言之,他不單是被整個世界所拋棄,就連創造他出來的造物主也擯棄了他。更甚的是,《肋未紀》中的律法更要求患者「穿撕裂的衣服,披頭散髮,將口唇遮住,且喊說:『不潔!不潔!』 」(13:45)。不少人認為此舉是要避免健康的人會去接觸這位患者。這點我同意。但此舉的另一個(副)作用是,長遠來說,患者想必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是不潔的」的思想植入自己的思想中。再加上自己衣衫襤褸、披頭散髮,到最後就連自己也拋棄了自己。也許,這才是對患者最殘忍的加害。

  雖然把《舊約》中的上主定性為「鐵石心腸的判官」是太過武斷(尤其可與聖詠第廿三篇相對比),但至少按《肋》所描述的上主,也許如此。這也許反襯出福音中耶穌在見到『痲瘋』患者的反應:「有一個癩病人來到耶穌跟前,跪下求他說:『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就伸手撫摸他,向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罷!』」(谷1:40-41)。我們可以直接作出兩點結論:首先,無論是那癩病人(=『痲瘋』病人)還是耶穌,都違反了(或至少沒有遵守)《肋》中所載的律法。其次,耶穌面對『痲瘋』的反應,是在整部《舊約》中從未見過的:「動了憐憫的心,就伸手撫摸他」。對於這位一直被世界、被(按《肋》所描述的)上主,甚至被自己所拋棄患者來說,耶穌憐憫地伸手觸摸他的一剎,想必是他從未想像過、從未得到過的。難怪《谷》作者會以此為救恩的象徵。

  當然,說福音中的這位患者拋棄了自己,也不完全對。儘管我想他大概曾經一度放棄過自己,但從他主動接近耶穌要求救治的一刻開始,他已對一切有希望:對世界、對天主、對自己。雖然福音作者並沒有交代耶穌動憐憫之心的原因:是世界拋棄了他、(律法中的天主)拋棄了他、他自己拋棄了自己,抑或只是因為他跪下來求他;但也許這一些都不重要,耶穌也沒有計較過這些。


  人生旅程有起有伏。有時人會感到自己被世界拋棄,被天主拋棄,甚至被自己拋棄。某程度上,這時候就人就像是患了『痲瘋』一樣:患者會慢慢被腐蝕,最終致死。但人生也許總有希望,至少福音中的『痲瘋』患者讓我們知道,只要仍對自己有希望,願意跨越由來以久的傳統規範,勇於尋求人生的希望。那麼,這希望的化身──耶穌──也不會被任何人設的規範所限,也會「動憐憫的心,伸手撫摸我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