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31日 星期三

【聖言之光】 乙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 破碎心靈的醫生

聖言之光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破碎心靈的醫生



今天,禮儀藉讀經邀請我們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思考人生。思考的角度有三方面:一)人生的艱難、痛苦和無奈;二)耶穌來減輕這些痛楚,讓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三)耶穌的門徒要宣講祂的這份救恩喜訊。與此同時,禮儀也接續著上個主日的主題,繼續向我們解釋成為基督門徒之道。


每個人都有失望甚至痛苦的時候。某些人甚至會視痛苦為人生的本質。他們只會集中想著人生痛苦的部分,以致讓當下的痛苦把過去快樂的時光都吞噬,也看不見未來的光輝。對他們來說,人生不再是一趟有低也有高,有伏也有起的旅程;生命淪為沒有意義的苦差事。這樣的人不再視痛苦為要耐心克服的試煉,最終會過去的考驗。這樣看的話,痛苦成為人生最終命運,所謂「人生苦短」,只會哀歎人生既苦且短。抱持這樣的想法的話,我們便會讓自己的人生被痛苦所定義。一切失去意義。這正正就是今天所聽到的《約伯傳》中一段中想提出的議題。


但耶穌深知人生艱苦,因為祂也是人。更重要的是,祂在祂所愛護的人的生命中看出背後的艱苦,祂更是因為他們所受的折磨而心有感觸。祂已來到人間,把人們從那些支配他們的污靈手上解救他們,從那些侵蝕他們人生的疾病中解放他們。祂已來到人間,把天主國帶到世上來,把和平及成全的國度帶到世上來。祂已來到人間,來醫治那些心碎了的人,來包紮他們的傷口。祂那解放人生、醫治人心的大能,向所有願意接近祂的人傾注。只要我們讓祂進來,祂便會支持我們,面對一切。


保祿視自己為這救恩和圓滿的福音的傳訊者。因此,要理解保祿,關鍵就不在於他有否宣講,而是他如何宣講。究竟他是自願而且富熱情地宣講,還是因為不得不做而心不甘情不願地宣講?有趣的是,保祿一方面承認,他自己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只能去宣講,因為這就是他的命運。然而,另一方面,他卻是全心全意地去宣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宣講盡心盡力的地步,讓他能夠與所有聽他宣講的人產生共鳴。他讓自己成為奴隸、軟弱的人、心碎的人,以及所有對人生的難苦有深刻體會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使他所宣講的訊息不會看起來好似跟人的實際生活現況毫不相關。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去『離地』的宣講。


的確,我們很容易與約伯所受的苦——或更宏觀地,對他所抱怨的人生艱苦——產生共鳴。然而,禮儀在承認這一點的同時,也呼籲我們應以同樣的態度面對保祿和耶穌:我們應與他們的所言所行產生共鳴。藉著天主的大能,耶穌處理了他時代的人的需要;藉著同一位天主的愛子的大能,保祿也面對了他時代的人的需要。我們既然與保祿一樣,都是基督的門徒,我們便也應把福音帶給心碎了的人,帶給那些因被不同的人、事、物奴役而失去自由久久不能自己的人,並帶給那些弱勢社群中的人。然後,我們便能分享這福音喜訊的幸福。


今天禮儀的精神,當代教會領袖們也有所反映。成為基督徒,就是讓自己的人生轉向一個全新的方向,正如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寫道:「一個人之所以會成為一名基督徒,不是一個道德選擇或者一個高尚觀點的結果,而是偶遇一個事件,是與一位人物相遇的結果,這次相遇使人生有一個全新的視野,因而作出一個關鍵的人生方向改變」(拙譯自《天主是愛》1)。具體是轉向哪個方向呢?教宗方濟各有所反思:「對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的真正信德(或信仰),是與無私給予、投身團體、服務他人、與人修好等行動分不開的」(拙譯自《福音的喜樂》88)。再者,基督徒應關心的,不應只是微觀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也應關注宏觀上的系統性或結構性的改變,正如1971年世界主教會議的文件《Justitia in Mundo》(公義於世)所聲明:「宣講福音的使命要求我們應在當下投身於在此世中把人民從他們現時的情況之中解救出來。因為,除非愛和公義的基督信仰訊息透過世間的公義行動得以展現其效力,基督信仰的訊息要取信於我們時代的人將更加困難」(35號;拙譯)。讓我們在與聖詠作者一起「讚頌醫治破碎心靈的上主」的同時,師發基督,在醫治破碎心靈的工作上奉獻出一己之力。共勉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