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主內喜樂 知足分享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主內喜樂  知足分享



Tiziano Vecelli(o) (1488/1490 – 1576).
Giovanni Battista (circa 1542).
Gallerie dell’Accademia.

在上週我們提到,禮儀藉洗者若翰告訴我們,上主為了完成祂的救恩工程,不惜進入人類歷史。這思想聽來抽象,但禮儀今天不單延續這點思想,更將之化作具體。此外,今天的聖經選讀也給了我們提議,包括了心理層面和具體行動,來配合上主救恩史的成全。

《索》中的一句話,就總結了上主進入我們歷史所具備的意義:「不要害怕!⋯⋯上主,你的天主,就在你當中,祂是大能的解救者」。當然,誠如上週所述,在先知時代,以民一切渴求的救援,是結束被外族流放異鄉的生活,回歸故土。這也是《索》寫下今天這段選讀的歷史背景(見3:19-20;禮儀從略)。然而,這段話所宣講的訊息,顯然是跨越歷史時空,古今皆然的:上主已在你們當中,不要懼怕。

今天禮儀所選讀的保祿書信,也呼應著同樣的思想:「你們當一無牽掛,但有任何需要時,應藉祈禱、懇求和感謝,向上主陳述你們的請求」。正是基於對上主臨在於人類歷史之中以及臨在於我們中間的這份信心,我們才能懷有這樣堅定的希望,從而擺脫害怕和憂慮,獲得那「上主超越人類理解的平安」。

然而,儘管「上主快要來到」,沒有身在此世的我們做具體配合,祂的平安也未必能夠臨現人間。因此,保祿宗徒勸勉斐城信友:「你們的寬仁應當叫眾人知道!」。這句話有兩重要求。首先,我們的內心要是寬仁的,不應小心眼,事事斤斤計較,當然更不可只存自私自利之心。此外,我們要把內心的這份寬仁活出來,讓身邊的人感受到我們內心的寬仁。具體來說,我們該怎麼做呢?洗者若翰在福音中向當時猶太人的宣講,無論中西古今仍廣為受用。

若翰的要求,乍聽之下好像不難,只是那有的與那沒有的一起共享生存必需品,掌握權力不要以權謀私,並善待屬下。首先,尋常百姓的話,「凡有兩件內衣的,當分一件給那沒有的;凡有食物的,也該這樣作」。若翰並沒有要求辛勤工作的人或者專業人士不能夠有生活享受,只是當你衣食足而又遇到挨饑抵冷的人時,讓那人有內衣可穿,有食物裹腹。不過,我們是否真的時常願意把自己所擁有的——儘管是藉辛勤工作賺取而堪當擁有的——與不同地方的有需要的人共享?

接著,是代表公權力向平民徵收各種費用的人,「當依照所定的數額征收,切勿多取」。雖然在今天的社會,有權的人直接間接要求多收錢來辦本份之事已有法律制裁,但利用自己的職位和被賦與的權力來為自己謀求,無論是金錢、地位、甚至是一時的方便和特權,仍時有所聞。這種獲得了權力,只求私利而不為服務別人的心態,同樣是若翰所指責的。

最後,是若翰對以獲國家賦與權力行使武力為職業的人的告誡:「不要虐待人,也不要敲詐人,對你們的薪俸,應該知足!」。上一段所提到告誡,若翰是針對能夠巧立名目收取私利的文官。現在他要告誡的,就是武官。既然若翰認為有權勢的人不應以濫用法律的力量來謀取私利,他當然更是反對有權勢的人濫用武力。

若翰最後帶出的一點,也許最能總結他對百姓、稅吏和士兵的告誡:「應該知足」。我們如果知足的話,見到有需要的人,自然願意與他分享他維生所必需的食物和衣物。在上者如果知足的話,自然不會濫用職權,以權謀私。一個社會或團體內的人,只有每人都知足的話,自然能夠在大地預嚐天國的幸福。

洗者若翰還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的。首先,他以行動實踐他「知足」的心態。恰好因為若翰宣講中所預許的國度,與以色列民一直「熱烈期待著」的默西亞國度相當吻合,因此「他們心中猜想,若翰是否默西亞」。若翰不單直言否認—「就連替祂解鞋帶,我也不配」,他也沒有藉機會抬高自己的身價,或者與默西亞拉關係。若翰不僅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任務,更重要的是,他滿足於此,只求盡力完成他的使命。

此外,若翰在教導別人如何好好活出人生的同時,並沒有把別人吸引到自己那裏,要他們成為自己的門徒。相反,他為他們準備好走向基督的方向,好讓他們成為基督的門徒。這對於基督徒來說,有時也許是更困難的課業。

洗者若翰最後的一段話,聽起來令人懼怕:「簸箕已在祂手中,祂要揚淨祂的穀場,把麥粒收入倉內,把穀殻用不滅的火焚燒」。怎麼禮儀會在「喜樂主日」讓我們聆聽這段話呢?我想,正是因為禮儀同時已透過洗者若翰為我們點出了如何結出果實,成為麥粒,在成熟收割的季節時讓默西亞收進倉內。

讓我們善用耶穌降誕前剩餘的兩週,向洗者若翰學習,然後放心地「常在主內喜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