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四旬期第二主日
謙行天意 愈顯主榮
基督顯聖容──君士坦丁堡風格的聖像畫(icon)(約十二世紀中) 現藏於埃及西乃半島聖嘉大莉納隱修院 |
每年四旬期第二主日的福音選讀,都是「耶穌顯聖容」(The Transfiguration of Jesus)。在今時今日的人來說,這樣的稱謂不易明白,而且似乎掩蓋了其更深一層的意義。容我斗膽提出,更貼切的名稱應該是「耶穌改變形態」(The Metamorphosis of Jesus)。這提議取靈感於「[耶穌]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一句的動詞:metamorphoō(=改變;轉化)。這個動詞的字根之一是「morphē」(=形狀),使人不其然想起保祿的《致斐理伯人書》中詩歌的一句:「[基督]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2:7)。句中的「形體」,原文就是「morphē」。至於動詞「metamorphoō」,在《新約》中只出現在另外兩處:「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被你們心思的更新所『變化』」(羅12:2)及:「我們眾人以揭開的臉面反映主的光榮的,漸漸地光榮上加光榮,都『變成了』與主同樣的肖像,正如由主,即神在我們內所完成的」(格後3:18)。可以說,耶穌顯示自己光榮,預兆著祂追隨者的轉化。
「耶穌改變容貌」之後,就啟程前往耶路撒冷。而在上山「改變容貌」之前,耶穌才剛預言過,這一趟將以十架釘刑的痛苦死亡結束。在「改變容貌」的瞬間,天上有聲音宣告:「這是我的愛子,祂令我喜悅」。這句話也呼應著耶穌受洗時的天上聲音(見瑪3:17)。換言之,不只是當他在山中聖訓中宣佈上主的慈悲和愛,以及藉醫治來顯示天主大能的時候,他才是天主子;當他受苦受辱,被人唾棄的時候,他仍是天主子。此外,正如耶穌早前所述,在此世之後,「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裡,發光如同太陽」(13:43)。可以說,耶穌的「改變容貌」,也預示著基督徒的將來。
然而,耶穌「改變容貌」時,到底發生了甚麼?我們也許可從同在山頂的梅瑟和厄里亞的經驗一窺究竟。在西乃山頂上,上主面對面與梅瑟對話,把用來指引以色列子民生活的誡命交託給他。在梅瑟回去,繼續履行那難關重重的領導工作時,他自己的面上反映著上主的光芒,耀眼得人不能直視(見出34:29)。至於厄里亞,他為逃過依則貝耳的追殺令,逃到西乃山中。在那裏,天主用「輕微細弱」的聲音呼喚他,鼓勵他繼續前行,去為一位新君王傅油,並替厄里叟傅油,立他為自己的繼承人(見列上十九章)。同樣,耶穌也來自己人生使命的轉捩點。外面有那些想要他的命的人,也有那些嘗試忠實地活出他所教導的天主之律。在山頂上,他最終能夠以天主的視野來看出為了忠於自己的使命所要走的路。
耶穌「改變容貌」的事件,對耶穌的追隨者而言也是極具挑戰性的一趟。在與耶穌一同上山之前不久,西滿伯多祿才剛宣認了:「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16:16),也獲耶穌許諾他將作為建立教會的磐石,以及有天主的德能保守他的使命。但我們也記得,在耶穌接著談及他那即將來臨的死亡時,伯多祿卻把他拖到一旁,並對他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現在,注視著有梅瑟和厄里亞站在兩側的耶穌的光榮,伯多祿想搭建三個帳幕。換言之,他仍然希望耶穌以在此落腳,不要多想有關前往耶城受死的事。然而,回應伯多祿的,卻是天上雲中的聲音,一如在耶穌受洗之時,宣認著耶穌就是那位備受天主鍾愛的兒子,並加上一句:「你們要聽從他!」。伯多祿直接聆聽天主聲音的體驗,並沒有安撫他,反而命令他去跟著走上那一條他一直不願走的受苦的門徒之路。
那麼,我們今天的基督徒,又如何才可在我們身上映照出基督耀眼的光輝?不單耶穌,讀經一中的亞巴郎也是我們榜樣。他們無懼前路茫茫,信靠上主的旨意和帶領,忠於上主賦予他們的召叫,不辱使命,走畢成聖之路。同時,我們要記得聖保祿在讀經二中的教導:「成聖不是靠我們的作為,而是按照[天主]自己的計劃與恩寵」。基督的光輝,就在於他盡力完成天主的計劃,但不貪天功為己有。願我們能在這個四旬期中,在這課業上有所增進,身上煥發多一點天主的光芒吧!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