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盡人事 倚天命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盡人事 倚天命


山中聖訓
Henrik Olrik(1830-1890)
丹麥哥本哈根聖瑪竇堂祭台畫


            在《瑪竇福音》中,耶穌的〈山中聖訓〉橫跨第五至第七章,這樣的長度,禮儀需要幾個主日才可將之讀畢。今天,禮儀就讓我們聽到中間的部分。

            耶穌要群眾不要擔心吃喝和衣著。他要我們信靠上主的安排(divine providence)。他又說:「看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不收割、不儲存……想想百合花,它們既不勞動也不紡織……」。

        耶穌的這番話,乍聽之下讓我想起中文裏的一句話:「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在今天來說,這句話總給人一種得過且過,只顧眼前卻沒有長遠打算的吊兒郎當的感覺。事實上,這兩句是出自晚唐詩人羅隱的七絕《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這是羅隱在考了逾十次舉人皆不第之後寫下來自嘲的。雖說這句話的本意可能是對執著功名利祿的「放下」,算是正面的心態,但耶穌在這裏的意思好似不是如此。

            的確,人類──尤其在今天的發達社會中──是沒可能像飛鳥般「不播種、不收割、不儲存」的生活,也不可像百合般「不勞動、不紡織」。我斗膽猜測,耶穌也並非意在要我們模仿飛鳥和百合的方式來生活。畢竟,人類不是飛鳥,更不是百合。耶穌這番話背後的意思是:既然天主連對飛鳥和百合都百般照顧,更何況以天主的肖像造成的人呢!

            由此可見,耶穌並非要人不去籌謀打算,不去從長計議。我認為,耶穌一方面要求人在細心計劃,盡力而為之後,要相信上主的安排,不要庸人自擾的杞人憂天;畢竟人要相信的是天主的安排而不是人自己的計劃。另一方面,耶穌要求人在努力勞動工作,適當儲存以備不時之需的同時,相信上主的照顧;畢竟人要相信的,是天主的照料而不是自己的儲蓄和投資。

            正是這份對天主的愛的信靠,使人可以自由地活著,至少能夠自在地為口奔馳。對於人類來說,天主不單是知道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的父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作者也以母愛來比喻天主的照顧。要承受七十年的充軍流徙之苦,以民有所埋怨自不待言。面對這樣的怨懟,上主以母親對自己嬰孩的愛來形容自己與以民的關係。母愛,是一般人所經驗過的最無條件的愛。當然,世上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是「無不是」的,所以上主補了一句:「即使她會[不憐惜自己親生的子女],我也不會」。

            當然,上述的一切對於生活算是物質無缺的人來說,自是應該追求的靈修素養。但對那些在掙扎求存、流離失所、三餐不繼的人呢?又或者那些無父無母的孤兒呢?「天主自會照料」這句話對他們來說有何意義?難道當窮人在擔心朝不保夕、裹腹無從時,我們要對他們說:「小信德的人啊!」嗎?

        答案也許就隱藏在耶穌這番話的一句中:「你們先去尋求天主之國及其義德,這一切[=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自會交給你們」。還記得這番話仍是山中聖訓嗎?還記得這段訓言的開始,是真福八端嗎?執意實現以真福八端為綱領的天主之國的基督門徒,在每日之基本所需得到解決之後,自當著手與上主合作,為其他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在這意義下,那些流離失所、三餐不繼的人方可放下心頭大石,無需再為自己的生計擔憂不已;同時,那些處境較好的人則可致力以愛近人的心幫助他人,而使自己免於淪為只專注於不斷累積財富的奴役。

            的確,錢財是讓人可以好好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人生活的目的。人生活的真正目的,在於感受到上主如父母般的愛護之後,以在信仰層面上愛慕上主,在日常生活中愛人如己,來報還上主那份先於一切,高於一切的愛。因此,如果人本末倒置,則他的人生也顛倒失衡。另一方面,若果人在面對人生困難時只信靠自己,以為人定勝天,則憂慮定會揮之不去。畢竟,人類歷史和經驗一次又一次的驗證了,無論是人的智慧、掛慮,抑或富可敵國的財寶,都解決不了人生的所有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