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天道與人道
在面對世事,判斷人間事情對錯的時候,我們都會應用自己認為事情本應該如何的準則,來下判斷的。這做法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假若我們以為世界本身就是按我們所理解的「應該」來運行,甚至天主的看法、決定和判斷都必須要符合我們自以為的「應該」的時候,問題可就大了。
『趁上主還可找得到的時候,快去尋找祂!』——這是《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二部分(四十至五十五章)的作者,在今天禮儀的選段(依55:6-9)中,對他同胞的忠告。《依.二》的作者提醒他的同胞,上主並是人隨時想要找,都找得到的。天主向人啟示自己的時機,是按天主自己的計劃和時間行事,並不是根據人自己的時間表來安排的。所有嘗試以自己的準則、以自己的概念來理解上主的人,最後肯定理解不了上主的,甚至分分鐘會淪為『拜偶像』的人,去朝拜那他按自己的準則和概念——「按那人自己的『肖像』」——來塑造的『神』。我們必須完全地依據天主本身的啟示來理解上主,而不是按我們自己的意願。那些曾經那樣做的人,先知呼籲他們,趁還有時間,快點改變,去尋求上主。
讀經的後半部分(8-9節),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同一點思想。天主的想法和做事方式,都與人的觀點迥異,兩者之間的距離有天與地之間的那麼遠。換言之,那是超越人的理解的。
今天禮儀在福音選讀中讓我們聆聽的比喻(瑪20:1-16上),是《瑪竇福音》所獨有的。老實說,這個〈僱工的比喻〉,並不是大多數人能夠容易接受到。不過,如果我們回到《聖經》翻開《瑪》來閱讀的話,就會發現,這比喻是接著耶穌以下這段話的:「那時,伯多祿開口對衪說:『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跟隨了你;那麼,將來我們可得到什麼呢?』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些跟隨我的人,在重生的世代,人子坐在自己光榮的寶座上時,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並且,凡為我的名,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姐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必要領取百倍的賞報,並承受永生。有許多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瑪19:27-30)。可以說,這比喻其實是耶穌就這段「門徒將會享受的賞報」所作的解釋,尤其是最後的一句。禮儀也展示出高度的配選藝術,因為這段福音,與讀經一的《依》選段同樣指出:天主的做事方式與我們的截然不同。
在澳門這個相對發達的城市,外來移民工或貧窮人待聘日薪工作的場面確實並不多見。可是,即使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有些甚至是人們以為是發展前景如日中天的城市,這種場面卻是仍舊天天上演。在那些城市中的特定地方,移民工和貧窮人會在特定地點聚集,等待僱主聘請他們當天工作。我強調,這工作只是一天,換言之,這只能確保一天的飽飯,明天將會如何,只有天曉得。至於如果在一個特定地方沒人聘請,則可以想像他們會盡早轉移到別的地方去,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顧,至少能夠養活自己多一天。假若還是得不到招聘,那些當天晚餐無望的人,想必然會嫉妒那些雖然正在辛苦勞碌汗流浹背,但已可在腦海中想像晚上有溫飽,無需再欣賞腸胃交響樂的幸福的人。
上述場面,與二千年前耶穌所描述的並無大差別。酒莊莊主在日間數次外出去找人到莊園工作。有趣的人,莊主對他首批聘用的工人所承諾的一天工資,是當時慣例的價錢:「一個銀元」【按:當時銀元的定價就是工人一天的工資】。然而,莊主對第二批聘用的人承諾「合理的工資」(4節)。至於第三批,雖然《瑪》中沒有明言,但我們可以假定莊主也對他們作了同樣的承諾。至於在下午五時他才聘用的那一批,莊主則對他們沒有任何承諾。到最後,出乎意料地,莊主對這些在當天不同時間聘請的工人,都付出同一樣的工資。
若果我們假定在這個比喻中的莊主是代表天主的話,那麼我們對這比喻就有兩層解讀可供細味。第一點。如上所述,主人向第一批傭工承諾「一天工資」而對其他的他只承諾「合理的工資」。當然,工作了一整天的工人會預期自己有更多的酬勞。但其實,雖然一天的工資是一個人工作了一天的合理報酬,但一天的工資也是一個人要生存一天的基本支出。莊園主人不過是選擇了去確保他所揀選來園裏工作的人當晚都能夠得到溫飽。無論主人與這些工人是在甚麼時候才遇到,他們都需要生存下去。第二點。與讀經一呼應的是,耶穌這比喻提醒我們,不要再以我們人定的規矩來作判斷,反而要嘗試以天主的角度來理解何謂公平、何謂正義,甚麼才是對的。
插圖:by Patrick Paearz de Wet, mid-17th centu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