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聖言啟航】 甲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 真象 擘開的餅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真象 擘開的餅


If you copyright is infringed, please notified me.

雖說禮儀在復活期的主日讀經中,為讀經一選取《宗徒大事錄》而非《舊約》是為讓信友一探初生教會在歷史中的發展,但在禮儀中的選讀時序卻並不是按歷史時序的。譬如,上主日我們讀到的是在伯多祿於聖神講道當天的講道之後,因吸引了大批來自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人加入初生教會之後,《路—宗》作者為這段時期的教會發展所作的總結(宗2:42-47)。在今個主日,禮儀卻為我們稍為『倒帶』,回到五旬節當天,去聽聽伯多祿所給的第一篇講道辭的節錄(14, 22-33節)。當然,《宗》所載的這段講道辭,一方面記錄了伯多祿為了針對他的聽眾(為了參與五旬節而從羅馬帝國各地到耶路撒冷朝聖的猶太人)而作的講道,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路—宗》作者如何因應他當時的讀者(外邦人基督徒以及支持基督信仰的人)所作出的選材焦點。內容要點與我們在復活主日當天聽到的伯多祿對科爾乃略的講道辭(宗10:34上,37-43)如出一轍:在耶穌在世的傳教事業上,天主一直臨在。根據天主在《聖經》【這裏專指《舊約》,畢竟當時《新約》尚未完成】所透露的計劃,耶穌被交付,受死刑,但在第三天獲祂舉揚,從死者中復活。現在,耶穌已坐在天主的右邊。伯多祿更在講道中指出,宗徒們不單是上述這一切事的見證人;而且,透過他們剛剛領受的聖神的德能【記著,當天就是五旬節,聖神降臨的那天】,他們有能力為之作證。為了加強他這番話的說服力,伯多祿更引用《聖詠第十六篇》,舉達味王的說話為例,作為另一位人證【古猶太人認為,一個說法要成立,最少要有兩個成年男子的證言方算成立】。

伯多祿在講道辭中指出了當時人們對於耶穌的兩種回應。一方面,當時的宗教領袖雖然親眼目睹過耶穌的大能,卻認不出祂就是他們引頸以待的那一位。他們相信耶穌對於他們來說是個威脅,便與羅馬人一同密謀,要置之於死地而後快。另一方面,宗徒們不單曾親眼見證耶穌所行的一切,並在祂身上認出了他們一直期盼的那一位的身影。甚至在祂復活了之後,他們也曾與祂一同飲食。面對著耶穌—天主的最終啟示—他們以信德回應,成為了祂忠實的見證人。我們呢?我們又會如何回應耶穌?我們為了耶穌基督而向世界發出的證言,又是甚麼?

至於今天的福音選讀,禮儀仍然讓我們回到耶穌復活的那一天。沒錯,即使在我們的時序上,我們已過了三個星期,但禮儀認為耶穌復活的事蹟是何等奧秘,我們至少要花足三個主日也只能稍為感受到其意義的皮毛。與上兩主日有所不同的是,上兩主日,我們都從《若望福音》的視角來感受這一天〔加上一週後耶穌向多默顯現的那一幕〕;而今天,禮儀卻讓我們轉一轉角度,從《路加福音》的視角來感受。我們今天所聽的,就是著名的〈厄瑪烏二徒〉的敘述(路24:13-35)。

〈厄瑪烏二徒〉所展示出的意義很多重。其中一點,是:耶穌要何等吃力才能讓我們覺察到祂的臨在!無怪乎,耶穌這樣對那厄瑪烏二徒〔以及今天的我們〕說:「你們的心靈竟這麼遲於相信!」。翻譯成白話,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你哋嗰心乜咁鬼遲鈍㗎!』。身為猶太人,當時的門徒們早已把《經書》【如上所述,這裏專指《舊約》】讀得滾瓜爛熟,當中也有提到默西亞會受苦,但最終會證明他是清白無辜的。他們也已曾聽耶穌說過,祂會在死後第三日復活。他們更已聽過婦女們的證言。現在,復活了的基督就在他們眼前,解釋著《經書》,但他們卻認不出祂來。怎會如此呢?也許是他們的傷悲使他們無法留神看清;也許是他們的驚慌失惜蒙蔽了他們雙眼。又或者,他們之所以認不出耶穌,是因為他們一心尋找的,是『另一個』默西亞,他們所想像的默西亞:「解救以色列的那位」(路24:21)。然而,及至耶穌擘餅的一剎,他們的眼睛就開了。他們終於認出他們那位已復活的主了。

至於我們,天主也已給了多次機會,讓我們在人生路上認出耶穌基督的臨在。也好像正在往厄瑪烏路上的兩位門徒一樣,我們也已有《舊約》在手來幫助我們去看出耶穌基督的面容。我們更有著耶穌基督親自說過的話來幫助我們認出祂。尤其是,我們有感恩聖祭,藉著整個信友團體—基督奧體—的臨在、聖言的宣講,以及祝聖被擘開分施的基督聖體,復活的基督來與我們每個人相遇。有時候,悲傷與失落、恐懼或錯誤的期望或許會使我們的心眼模糊起來,但儘管是在那種時候,我們都能夠肯定,耶穌陪伴著我們每個人,在路上面對所有的艱難、一切的困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