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聖言啟航】 甲年復活期第二主日(慈悲主日)—— 修和與寬恕 慈悲的果實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復活期第二主日(慈悲主日)

修和與寬恕 慈悲的果實


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 by Caravaggio, c. 1602

復活期主日的讀經安排,與其他禮儀節期的有別。在主日彌撒中,讀經一並非取自《舊約》,而是取自《宗徒大事錄》。而且,選取的原則,也不是為了與福音選讀相呼應,而是讓我們依序接觸初生教會的歷史。

今天讀經一所選取的,是《宗》中四段總結初生教會發展歷程的第一段(2:42-47)。總結的是自伯多祿於五旬節聖神降臨時的宣講吸引來自(當時的已知)世界的各個地區的猶太人(見2:5)後,初生教會成長的第一階段。當然,在總結的同時,《路—宗》作者也把他理想中的教會生活投射到這段總結之中。然而,話雖如此,當中也反映出初期教會如何理解耶穌對祂的團體的使命和生活的要求:「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42節)。

這裏牽涉到基督徒傳承及團體身份等四重意義。首先是關乎傳承的「宗徒的訓誨」,即是把新加入的基督徒與耶穌的教導和指引的親身見證連繫起來。然後是團體生活的關鍵:「團聚,擘餅,祈禱」。《路—宗》作者在接下來的數節(44-47節)對團體生活的這幾個層面作了扼要的闡述。一)既是團體生活,即兩個或以上的人一起生活,當然少不了的就是相聚——「團聚」。這裏並不僅僅是指應酬式的聚會或作樂式的歡聚,更是指一個更深入的共同生活:互相關照,為對方設想的生活。當然,這一切的背後原因,是我們都是天主大家庭的一份子,同是祂的子女。雖然文中提到財產歸公一事,但從後來的章節可見,這並不是強制執行的,而是自願制的。背後的精神,不過就是讓行有餘力的人保障有需要的人不致連基本生活所需都匱乏,三餐不繼,衣不蔽體。二)「擘餅」,是當時對「主的晚餐」的稱呼,紀念耶穌的最後晚餐,並使耶穌在團體中的臨在常隨不離。當時確實是一頓晚餐,在(較為富裕的)信友的家宅中舉行。後來發展成我們今天的感恩聖祭(=彌撒)。三)「祈禱」:按這裏的行文來看,當時宗徒們的祈禱多是團體式的,而不是獨自進行的。另外,從《宗》從來的章節來看,當時宗徒們多在耶路撒冷聖殿【當時尚未被毀】內向上主、以色列的天主祈禱。換言之,當時的「祈禱」,既是基督徒團體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其本質是團體性的),更是把耶穌(以色列信仰)的根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連結。

總的來說,這樣的生活就是當時基督徒向世界見證他們信仰的方式,我們也應以符合現代的方式來活出上述的向度。靠著聖神的導引和支持,我們定能繼續以此作為基督徒生活的準繩。

至於今天的福音選讀,是每年的復活期第二主日都會誦讀的,無分甲、乙、丙年。這段章節(若20:19-31),述說了復活後的耶穌的兩次顯現,分別都在一週的第一天【即我們的「主日」】。在耶穌第一次顯現時,基督不只是以祂復活了的身軀穿過了那間重門深鎖的房間,更藉平安的祝福驅走了那份使他們鎖起自己的恐懼。然而,門徒們心中仍有疑惑,因此,基督向他們展示雙手和肋旁,證明祂就是耶穌本尊。接著,藉著向他們噓了新生的氣息,並賜下聖神,耶穌派遣他們,一如天主曾派遣祂一樣。至於他們受派遣的職務,主要就是寬恕與修和。

未幾,《若》告知讀者,基督第一次顯現時,多默並不在場。其他門徒向他講述了顯現經過。他卻表示,除非他能親眼看見耶穌,並觸摸祂的軀體,他決不會相信。按《若》的敘述,這促使了耶穌第二次顯現。基督先祝他們平安,然後呼喚多默來看來摸,這就等同在呼籲他要相信。由此,多默以信仰宣認—可算是整部《若》中最強烈的信仰宣認—來回應:「我主!我天主!」(28節)。因為多默他終於看見了,所以他相信了。但與此同時,耶穌更是祝福那些未曾看見就已相信的人。

今天的福音選讀主要帶給我們兩項訊息。一方面,我們這群未曾看見就已相信的基督徒,應當因著復活基督的平安祝福和聖神之恩而放心大膽地走進世界,宣講會帶來寬恕與修和的天父的愛。另一方面,耶穌對待多默疑惑不信的做法,正好彰顯出今天的另一禮儀主題。

自千禧年起,先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按聖傅天娜修女所領受的神視,定每年復活期第二主日為「神聖慈悲主日」。當然,這主日背後的靈修思想十分深刻,詳見傅天娜修女的日記。這裏只談一點。按耶穌的派遣,教會的最重要使命,是修和和寬恕。這是最知易行難的要求。然而,我們不能只向別人宣講修和和寬恕。我們也要身體力行,言行一致,履行耶穌的這要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