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 警醒=靜靜地守候?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警醒=靜靜地守候?




佚名。 “Parable of the Unfaithful Servant” (ca. 1560).
德國柏林 Gemäldegalerie

在這幾個主日,《路》一直努力使我們看清人生(生命)的真實。雖然資本主義思想體系只是在主曆十八世紀中才由英國哲學家亞當.史密斯等奠定,但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中,可以說自古以來就有以商業貿易來累積財富的做法,所謂「重商主義」(mercantilism)。耶穌時代當然也不例外;而《路》則視人追求財富的虛幻卻無視身邊饑寒交迫的人為萬惡之源(之一)【尤見16:19-31的〈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雖說澳門現在物質富庶,但放眼四海,時至今日,這仍是人世間的現況。《路》希望提醒我們,要在這空虛的幻象面前保持警醒。自從由埃及奴役中得到自由解放開始,「警醒」就成了以色列(猶太信仰)的基本生活態度。在那一夜,上主的使者途經每一戶埃及人和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則整裝待發的舉行逾越節晚餐,準備好去跟隨著他們唯一的上主的引領,橫渡紅海,進入曠野(見讀經一)。「警醒」也是基督信仰的基本生活取態;基督徒一直等待著他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的再來。而在祂回來的時候,凡警醒地等候著的,祂都要讓他們坐在筵席之上,並親自服侍他們。耶穌就是那紆尊為僕的主(the Master/Lord—Slave/Servant)。可以說,祂完全顛覆了人世間的主僕關係。

接著,耶穌講了一個有關祂的再來的比喻。祂很具體地解釋了「警醒守候」的意思/意義。要做一個忠信而精明的管理人,就是照顧好自己責任範圍內的所有人。「警醒守候」並不是翹起雙手乾等著主的再來,而是負擔起好好照顧著自己,然後就是自己的家庭,所屬的信友團體和社會,以至世界的責任。關懷別人〔以及自己〕是否活得好(well-being)並不只是位高權重者的義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見47-48節)。凡是明明知道主的旨意卻又沒有好好準備的,將要受到嚴厲的責罰;若因為出於無知而失責,則懲罰會稍會減輕:「給了誰的多,向他要求的也多;託付與誰的多,向他索取的也格外多」。

這訊息的要點在於,我們每個人都得到天主託付,要照顧祂子民中每一位的日常所需,就是在準備那團結在基督內的永恆而喜樂的團體。因為,基督深深愛著祂所交托給我們責任範圍內的人;而我們斷然不能讓祂對我們失望。從這份對「警醒」的理解可見,按照基督福音所活出的宗教生活絕非人民的鴉片,只求個人從人生的苦海中尋求麻醉自我的觀感而對身邊的人事物不聞不問,甚至成為社會負累。相反,基督信仰不但驅使其追隨者成為自己人生的好的管理者,同時尋求弟兄姊妹們的益處,促使成就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當然,保持著這份(帶有末世意味的)「警醒」殊不容易,這要求我們時刻抱著對天主國度的來臨的盼望而顧及他人。反而,只顧自己的利益活在當下卻容易得多。畢竟,又有誰知道主何時才會再度來臨呢?要保持這份「警醒」心態,我們的確需要強大的信德。從這角度來閱讀,今天的讀經二正好幫助我們理解福音中的訊息。《希》作者如是寫道:「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看不見之事物的確證」(11:1)。這『定義』清楚地揭示出信仰/信德的末世向度。說到底,信仰/德並不是人類理性所到達不了(inaccessible)的終極真理;這對信仰/德的描述只是引申而來的。信仰/德的本義是全身投入去一種尚未可見而又未可觸摸的新的生命,但這新生命又真實得能夠吞併我當下的整個人生。接著,《希》舉出一系列活出這信仰/德的例子;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是亞巴郎出於對上主許諾的信仰而服從祂的獻子命令。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人甘願冒生命危險來在這旅居之世上活出這信仰。我們將在下個主日的讀經二聽到《希》作者如何描寫這些人中的佼佼者—耶穌自己。

然而,我們今天必須張開眼睛,看出那雖然不能直接感知但卻又對我們的人生具決定性的事。綜合今天禮儀的精神,我們可以說:天主所交託給我們的一切,包括大自然、我們自己的生命,以及屬於我們責任範圍內的其他人的生命(時間和精力),並不是讓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之榨乾淨盡的。相反,正如〈集禱經〉所強調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天主父藉洗禮所(重)生的義子義女,我們都渴望「承受〔祂〕所預許的天堂產業」。這就把我們帶到〈答唱詠〉,當中宣告天主的產業,就是祂的子民。由是觀之,我們有責任好好地照顧我們所承受的產業—祂子民中的每一位,效法上主那樣照顧那些有需要的人,尤其是那些因各種原因而面臨死亡的威脅,以及因匱乏而饑寒交迫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