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 新天新地・由愛開闢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新天新地・由愛開闢



"Jesus Washing Peter’s Feet" by Ford Madox Brown

「新」是個有魔力的形容詞。它幾乎主宰了廣告中的口號和噱頭來吸引消費者。但同時,它也在聖經的不少段落中出現,表達出人類的終極盼望。基督信仰的思想是建基於舊約和新約,舊約的天主選民和新約的天主子民的對比;以及建基於藉著從舊而會死的生命到新而永恆的生命的逾越(=洗禮)和遵守新的法律(而擯棄舊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帶著已被終極更新的心態來活出我們的人生。在今天禮儀的聖經選讀中的「新天新地」和「新的耶路撒冷聖城」的圖像,就是用來描寫這新的心態和生活角度。之不過,怎麼世上一切仍看似陳舊迂腐,而非新生不息、活力充盈?

因此,去反思耶穌基督向我們提出的「新」(究竟為何物)就顯得格外重要。就聖經學者的眼光看來,這就蘊含在福音中一句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話中:「我給你們一項新命令:你們應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你們也要照樣彼此相愛」(若13:34)。這整句話的首兩句與末兩句相對(或稱平行)。從這寫作手法來看,耶穌這命令之所以謂「新」,正正就在於:「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去〕愛」這動詞本身並不新,「去愛(近人)」的命令本身也不算親。在《舊約》中就已有所載,如:「不可復仇,對你〔的同胞〕,不可心懷怨恨;但應愛人如己」(肋19:18)。耶穌的誡命之所以是「新」,在於要我們「好像耶穌」那樣去彼此相愛。

不過,我們要緊記的是,一切都有其歷史背景。上面提到的耶穌的新命令也不例外,而且這句話的上文下理頗為複雜。首先,猶太信仰中的愛的觀念,即關愛近人,關愛自己社區的成員,關愛旅居社區之中的異鄉人,以及某種對所有人都應博愛的觀念,當時早已存在。其次,希臘世界中也有一種愛的觀念。這是基於(至少理論上)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某種普世平等博愛的態度。當時業已存在的,當然還有情愛和友誼。然而,正如保祿宗徒在《致羅馬人書》中所言(參5:7-11),上述的這些愛的觀念並不會使得一個人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性命(giving [up] one’s life)。由此看來,基督的愛確實是交出/給予生命的愛(life-giving love),祂代替了「弟兄姊妹」們的位置而交出了祂自己的生命,為的是使這些弟兄姊妹能藉天主父而被提升到基督的那裏,成為祂的一份子。

當然,世上有些文化或宗教也提倡博愛。也當然,並不是所有基督徒都能夠活出,甚至根本沒打算活出,基督以自己的身死來親見展示的愛的誡命。然而,世上再沒有另一個團體是這樣具體而明確地以這道愛的誡命來定義自己的特質的:「只要你們能彼此相愛,人們就會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5)。若從這句話的上文下理來看,這份愛尤其美好。在較早前,耶穌就替門徒們洗了腳,作為徹底的愛的象徵。之後,祂就把這份徹底的愛(love until the end)實踐出來:死在十架之上。

舉凡這份愛出現之處,事情就會變得不再一樣。所謂「現狀」,正正出於人保護(或至少不想失去)自己既有好處的本能:沒有人會為了別人生活得更好而傷害自己的。只有在「先自己而後近人」的所謂「常識」被打破的地方,一切意想不到的事才能夠發生。而打破了這「常識」的,就是天主。因此,我們只能從祂那裏期待那全然的「新」,畢竟眼前的一切並不見得是問題的更好解答。這恰好也是《默示錄》(讀經二)的作者所夢寐以求的。在人類歷史的盡處,他看到了一個新天新地(是依65:17的實現)。屆時再沒有海洋,因為在《舊約》的世界觀裏,海洋是「Levianthan」(《思高》有譯作「海怪」〔如約3:8〕,又譯「里外雅堂」〔如詠74:14〕)的居所。在這「新」世界中,有位新娘已在盛裝等候她的新郎。這是一場具默西亞意義(意指:與救世主結合)的婚宴。那裏就是天人共住之所(見則37:27)。這就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的圓滿(見依7:14)。這就是人心能夠得到的天主撫慰的完全(依25:8; 35:10)。這就是人所能夠渴望的一切。這就是新的創造(參依65:17)。

在我們的時代,提倡不同的新時代、新社會、煥然一新的美好將來的聲音未絕於耳。然而,在歷史的實驗場中,這些嘗試最終都已失敗告終(至少一直未竟全功)。歸根究底,要建立一個人人都生活得幸福快樂的烏托邦,並不能單靠人的理論和想像。這樣的美麗「新」世界,只有以耶穌已給予了我們的「新」—以祂為榜樣的彼此相愛—為基礎,方能成就。

這確實是個艱鉅的任務。但只要我們學習保祿和巴爾納伯,把自己「託付於天主的恩寵」,並且時時謹記,一切事都是天主在和我們一起完成的。這樣,儘管我們沿路跌跌碰碰,最終也必能不負所託,讓人們認出我們就是那頒下愛的誡命的基督的門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