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人命豈若朝霜!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人命豈若朝霜!


The healing of a bleeding woman,
Rome, Catacombs of Marcellinus and Peter.

如果大家以為當我們進入到常年期,禮儀讓我們反思的也不過是「好平常」的主題,那麼,我們便太看輕了安排禮儀讀經的前輩了。約略速讀彼此呼應的讀經一和福音選讀,我們已明白今天禮儀的主題,是異常沉重的,也是我們許多時候刻意避而不談的課題:死亡。

當然,「死亡」並不是聖經獨有的議題。古今中外有多少先賢哲者,有多少詩詞歌賦書畫,都對死亡作出過發人深省的反思。以「七步成詩」留名後世的曹植為例,他在因董卓之亂而化為頹垣的洛陽城中,因要隨父西征而與摯友應氏兄弟道別時就寫下了:「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這種心境似乎在這類反思中甚為常見。經歷生離死別之時,人的生命有如煙霞,稍縱即逝;相反,世界卻無視人生無常,繼續其日復一日的運作循環,彷彿離開了的生命從沒出現過一樣。然而,今天禮儀從聖經中截取的選讀,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禮儀所選讀的這段《谷》有其寫作特色,套用學界術語,是「三文治」;即:A)先寫雅依洛因女兒瀕死求見耶穌;B)再寫血漏病婦人藉信得治;A’)回寫耶穌出手救治雅依洛女兒使她起死回生。學界認為,《谷》這寫作手法,是要突顯「三文治餡料」(B)的思想為整個三文治的詮釋關鍵,甚至是整部福音的神學主題。

這位血漏病婦女有何特別呢?起死回生,不是較停止血漏更矚目、更奇特、更偉大嗎?為甚麼《谷》要把她的段落放在中心?讓我們把她與雅依洛作個對比。首先,雅依洛是個男性,在古時父權絕對的社會中,是一家之主。其次,他是猶太會堂的首長,也就是一個地區的猶太人的領袖,有社會、宗教地位。最後,他在歷史,是個有名有姓的人:雅依洛。相反,這位患血漏病的,是位婦女。未知她有沒有丈夫。而從她一直血漏【註:學界推斷是經血過多(屬功能失調性子宫出血的一種)】十二年不止的情況看來,多數未有兒女。此外,她為醫病,已散盡家財,身無長物。尤有甚者,由於按猶太律法,月經出血使人不潔,因此,她十二年來都被視為不潔,不得參與敬拜上主的祭祀,不能與同胞有任何接觸。換言之,她不單失去健康,而且無法(按猶太傳統習俗)接近上主,更被完全剝奪所有社交生活。

這位婦女與雅依洛的女兒也有可堪比擬之處。女孩快要斷氣,生命快將離她而去。婦女血漏多年,而在猶太傳統思想中,血也是生命氣息之所在。換言之,生命也一直漸漸的從她身上流逝。耶穌讓小女孩起死回生,固然恢復了她的生命;婦女的血漏得以停止,不也是保住了她本將逝去的生命麼?
不過,這婦女還有一個特點。她的信德十分強大,到近乎『執迷』的程度。她相信耶穌治好她,恢復她生命(包括健康的生命、宗教的生命,以及社交的生命)的能力。就算耶穌看不到她,不察覺到她,而只要她觸摸一下祂,就可以了。結果?當然如她所願,只是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婦女獲治癒的瞬間,「耶穌立即感覺到有一股神力從自己身上出去了」,祂誓要找到那「摸過祂長衣」的人。乍看之下,耶穌似要追究那不請自來、不求自救的人。然而,想深一層,耶穌用意也許更深。

現在,她的身體治好了,她的生命力得以恢復。但她的宗教生命和社交生命呢?她的不潔身份一直是她的死症。透過讓這位婦女表明身份,她終於能夠擺脫不潔的身份,重獲她的宗教和社交生命。可以說,耶穌的誓要查找也是醫治的一部分。這位婦女終於能夠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得到重生。

既然耶穌能夠全面地恢復這位祂根本沒有見過、身無分文、無名無姓、沒有社會地位的婦女的生命,那麼,眼前這位猶太宗教領袖雅依洛就應該更有信心。畢竟,在耶穌聽畢他講述自己女身的病況後,「耶穌就同他前去」。很明顯,耶穌願意治好這女孩。

今天的福音選讀說明了幾點。首先,耶穌是生命之源。即使那些自認為不堪當面見耶穌的人,他們躲在人群中,但只要他們願意耶穌的拯救,只要他們願意伸手觸摸一下耶穌的外衣,他們就能得救。不過,耶穌願意與他們見面。祂想當面鼓勵他們,並稱讚他們的信德。更重要的是,耶穌不願意看見人失去生命,甚至失去生命力。

為甚麼呢?讀經一為我們解答了:因為「天主並沒有創造死亡,也不會因生靈泯滅而高興」。天主希望祂的創造是充滿生命力的。因此,每當我們在人生路上跌倒時,受傷時,生命力流失的時候,我們只需投向耶穌。祂定會拉著我們的手,對我們說:「我命你起來!」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人如其名的若翰

聖言啟航
梁展熙
若翰洗者誕辰

人如其名的若翰



Nacimiento de san Juan Bautista.
GENTILESCHI, ARTEMISA.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也許大家都知道,教會禮儀傳統一般不紀念和慶祝聖人的誕辰,而只紀念或慶祝他們的死亡或殉道。當中的例外,除了耶穌基督和祂的母親瑪利亞之外,就是洗者若翰。在這特別的日子,就讓我們回顧一下若翰神奇的出生,以及他聖言前驅的身份所作的教導。

若翰的父母,在若翰成孕之前,就已年老,「因為依撒伯爾是不育的」。對於不少婦女來說,不育有如上天的詛咒。譬如撒慕爾的母親亞納,在懷有撒慕爾之前,就幾乎天天以淚洗面。儘管《路》並未展示出他們夫婦二人對無嗣一事十分介懷,但從天使所說的「因為你的祈禱已蒙應允」一句可見,這一直是他們夫婦的渴望。不過,隨著二人日漸衰老,這希望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就愈來愈遠,以致當天使對匝加利亞報喜時,絕望已使他沒有能力迎接這好消息。最後,事實勝於雄辯,匝加利亞終於知道天使的說話真實可靠:他們終於有一個兒子。

一般來說,誕下嬰孩之後,父母馬上便要替子女取名。匝加利亞力排眾議,不隨傳統風俗,而是依從天使加俾額爾的話,「給他起名叫若翰」。取哪一個名字有甚麼相干的嗎?我認為是有的。原因與現在大部分父母替子女取名時所考慮的一樣,就是名字背後的意思。

「若翰」(Yōḥānān)這名字可以有兩重意思。簡單來說,「若翰」有「天主的恩寵/恩賜/禮物」(God’s grace/gift)的意思。對於年事已高卻一直未有兒女的匝加利亞和依撒伯爾夫婦來說,若翰確實就是天主對他們的恩寵,給他們的禮物。他們也是以這種心態來撫養若翰。一般為人父母者,總是望子成龍,期盼他們學業要名列前矛,找到專業工作,有豐厚收入,成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反觀匝加利亞和依撒伯爾夫婦,他們卻讓自己唯一的老來子「住在荒野中」(路1:80),「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的是皮帶,吃的是蝗蟲與野蜜」(谷1:6)。這是因為他的父母接納了天主為他們的兒子所定下的使命,更是放心並放手讓他去完成這使命。

若翰的使命之為何物,就藏在「若翰」這名字的第二重意思之中。「若翰」(Yōḥānān),其實更深的意思是「上主是仁慈寬厚的」(God is gracious)。若翰在長大成人之後,「走遍約旦河一帶地方,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路3:3)。讓我們想想,這背後的訊息,不就是「上主是仁慈寬厚的」嗎?接受別人的悔改,並願意因而寬恕赦免別人,不就是「仁慈寬厚」的表現嗎?而且,在我看來,若翰是典型的「口硬心軟」的人。當那些心裏自以為「我們有亞巴郎為父」的人來找若翰受悔改罪赦的洗禮時,苦翰馬上破口大罵:「毒蛇的種類!誰指教你們逃避那就要來的忿怒?」。不過,他接著卻『指條明路畀佢地行』:「那麼,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

甚麼才是「與悔改相稱的果實」?若翰也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們。他的答案雖然分成三部分,但其實相當『貼地』,時至今日仍然適用。若翰答案的第一部分,是對不管來自任何背景的人說的:「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留意,若翰並沒有說:『你有多到穿不完的衣服的,才分給那沒有的』。若翰的意思是,只要你有多出一點點,就應該把多出的分給那些沒有的人。

若翰答案的第二部分,是對稅吏說的:「除給你們規定的外,不要多徵收!」。這裏要留意兩點。第一,若翰並不是不知道,這些稅吏所收的稅,是用來維持羅馬帝國這個外邦人政權。不過,若翰並沒有要他們馬上辭去稅吏的工作。他們當初選擇稅吏的工作,也許因為較耕作和捕魚穩定,也許因為所不需要太大勞力,甚或因為其他別的原因,但若翰並沒深究。若翰唯一的要求,是按規定來徵收。換言之,就是不要藉職權之便謀取私利。這一條原則,即使換在今天的社會,我相信仍舊適用。

若翰答案的最後部分,是對當時的軍人說的:「不要勒索人,也不要敲詐;對你們的糧餉應該知足!」。在第二部分中,若翰針對的,是假借職權之名暗裏為自己多收利益的行為;而在這最後部分,就是在權力分佈強弱相當懸殊的情況下,身在權力較強的一方不要恃強凌弱。若翰也要明白,單單規矩並不足以使人心悅誠服。因此,他點出了背後的原因:「對你們的糧餉應該知足!」。

若翰自己也活出了這份謙卑。他明白自己只是聖言的前驅,他的工作,最終只是向別人指出誰才是天主的羔羊。因此,他能夠對人說:「衪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

若翰一生的所教所行,值得學習的有許多。尤其因為他是澳門(市)的主保,生在澳門的我們,更應了解他的一生,活出他的教導。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吸引眾生的大愛 萬有重生的機會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十主日

吸引眾生的大愛  萬有重生的機會



載於:澳門《號角報》2018年6月8日
Exodus by Marc Chagall

隨著復活期的結束,我們進入常年期。這禮儀節期讓我們跟隨耶穌步伐,從加里肋亞一路走向加爾瓦略山。禮儀在這主日讓我們面對信仰上一個根本的問題:善惡之爭的源頭。

上主在創造天地萬物的時候,一切在祂的眼中,都是美好的。直到亞當和厄娃在伊甸園中,在蛇的誘惑下吃了上主禁止他們吃的知善惡樹的果實後,在上主眼中「樣樣都很好」的創造便不復存在。

在「原祖背命」之後的上主宣判說,大地因為亞當吃了禁果而受到詛咒。假若人不汗流滿面的勞苦,大地便不會出產食物。此外,出自灰土的人最後也要回歸灰土。女人懷孕生子也要面對重重困難和痛苦。至於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你要傷害她/他的腳跟」【註】。

在猶太—基督信仰傳統的逐步發展中,認為這條古蛇就是魔鬼。及至耶穌時代,他們視外邦神祗貝耳則步為魔鬼的頭目之一。為了譭謗耶穌驅除邪魔的力量,一群來自耶路撒冷—猶太信仰首都—的經師卻說:「他已給貝耳則步附體,他驅魔無非藉這魔王的法力」。耶穌的反駁,不辯自明:「一個自相紛爭的國家,必不能長久;一個內部分裂的家庭,也難以長存」。

的確,互相指控,何以共存?「原祖背命」的一幕就是最好的寫照。亞當對著上主的面向厄娃說的—「這才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言猶在耳,現在他卻稱她為「是祢給我作伴的那個女人」。沒有上主的臨在的愛是何等脆弱!本來最親密的一對,最終反目成仇,他們將要如何生活下去?《創》以及其他書卷往後的敘述也在在說明了這一點。

「死亡因罪惡進入世界」,這句話大抵我們都耳熟能詳。這裏的「罪惡」,在基督信仰傳統中,當然首先是指原祖的背命,但罪惡的後果並非如此簡單。在上主宣判中,人的歸處是「ʻāp̄ār」(《思高》譯:灰土);而蛇被罰爬行,終生所吃的,也是「ʻāp̄ār」(《思高》譯:土;《澳門彌撒》譯:泥)。換言之,在禁果事件之後,人已落入古蛇口中。

可幸的是,上主在宣判中也留下了慈悲的伏線:「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你要傷害他的腳跟」【參希伯來原文】。基督信仰早在第二世紀中後期的教父們(如殉道者猶斯定和伊蘭奈斯)就已在這一句中發現到上主預許救主的降生以及贖世計劃,並因此稱之為「protoevangelium」(拙譯:救恩初現)。

耶穌克勝魔鬼的力量,見諸祂藉聖神(Spiritus Sanctus)驅魔的果效。是故,指控耶穌利用「邪魔」(spiritus immundus=不潔之靈)裝作驅魔的人就是褻瀆了聖神。耶穌在世時的行動,多由聖神驅使;在耶穌升天後,教會的行動更一直由聖神帶領和保守,恩寵的傳播也仗賴聖神的作為。一以貫之,聖神是天主的愛向歷史上每個人傳遞的不二渠道。指控愛的根本為仇恨之源,就是拒絕愛本身。我想,正是在這重意義上,耶穌說:「世人的一切罪惡,甚至任何褻瀆的話語,都可獲得寬赦;但誰若褻瀆了聖神,就永不獲寬赦」。

寬恕,是來自愛。因此,所有不拒絕愛本身的行為,尚有被愛擁抱治癒的可能。然而,人一旦拒絕了愛,把愛視為仇恨,他就再沒辦法接受愛,自然也就沒有獲得寬赦的可能。

當然,人非孤島。沒有人能夠一個人就經驗到愛本身。人要經驗到愛,必須要與另一個人相遇。因此,天主—愛的本身—取了人的血肉之軀,在二千年前生活在人中間。並以徹底放下自我的放式—愛到極致的方式—讓人類經驗到完滿的愛。福音前詠引述《若》說:「現在,這世界的元首就要被趕出去;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吸引眾人歸向我」。基督在十架上所展現的完滿的愛,就成全了當初那「初現的福音」。

這份愛有多偉大?因著這份愛,天父透過聖神「使主耶穌復活」,將來「同樣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這份愛有多偉大?正如聖詠作者所講,上主明知只要祂「細察人的罪辜」,就沒有「誰還能站得住」;祂卻反而「以寬恕為懷」。因此,無論誰身陷何種境況,仍能「從深淵呼求」上主,「期待上主」,「仰賴上主」;「因為上主慈悲為懷,樂於救贖」。

身為基督徒,天主子民的成員,我們該如何回報上主的愛呢?一方面,在經驗過這份愛之後,我們該如保祿宗徒所言:「懷著同樣的信心,我們也相信,因此也要說話」,要宣講上主的愛。另一方面,耶穌也給了我們一個榜樣。儘管耶穌的心意完全服膺上主的旨意,但當人們問到誰是祂的兄弟姊妹時,祂卻答道:「凡遵行天主旨意的人,都是我的弟兄姊妹」。唯有如此,人方能脫離成為古蛇食物的厄運,獲得那「無限量的永遠光榮」。

【註:此句的翻譯值得一談,唯篇幅所限,待後來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