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聖庇護十世與音樂學院
澳門教區轄下有一所為學齡兒童提供有系統的音樂培訓的學院,課程包括: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樂理等。創立於1962-63學年,這所學院服務澳門社會逾半世紀,也是本澳首間提供有系統的音樂培育的機構。創立這所學院的區師達神父(Pe. Áureo Nunes e Castro),定其名為「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究竟,區神父為何如此定名呢?先教宗聖庇護十世與音樂之間又何關係呢?讓我們今天一探究竟。
聖庇護十世(拉:Pius X;意:Pio X;或譯:碧岳十世),生於一八三五年六月二日,本名:沙若瑟(Giuseppe Melchiorre Sarto)。教宗聖庇護十世,除了他自己出身草根—他父親只是一名鄉村郵差,但共育有四子六女—之外,他對貧窮人的關顧更是名留青史。從一件事上我們便可窺探他對有需要的人的關懷之深切。在1908年,意大利西西里島第二大城市墨西拿(Messina)發生了一場7.5級的大地震,並引發最高浪潮達12米的海嘯。這場地震兼海嘯,幾乎把整個墨西拿城以及對岸的雷焦卡拉布里亞(Reggio di Calabra)夷為平地,超過十二萬人罹難,無數人痛失家園。大批難民北上求生。有見及此,教宗庇護十世不但為災民籌得約五百萬法郎的捐款,派遣有醫療背景的修女團隊去服務那些收容了不少負傷難民的意大利教區。他自己也為難民敞開大門,在收藏了無數美術珍寶和繪有拉斐爾和米高安哲羅壁畫的梵蒂岡宗座宮殿內收容了約三百名難民,他也要求聖瑪爾大宗座醫院收容更多的難民。教宗也安排把資金、衣物、食物等送往災區。同樣值得稱頌的是,在榮任教宗之後,他謝絕了所有人向他家人所施的恩惠。他的親人,不管自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還是他最疼愛的姪子,通通都只是過著一般平民的草根生活。這份對於簡樸的堅持,如我們後來可見,也許也塑造了聖庇護十世對音樂的看法。
要再進一步了解聖庇護十世的音樂觀,也許就會回到他的時空背景。十九世紀時期,主宰意大利聖樂風格的,是歌劇性的音樂。當時的意大利人認為,把華美的現代音樂融入禮儀之中,是賞心樂事。人們能夠感受和投入的,是當代浪漫樂派的意大利作曲家如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和梅卡丹特(Saverio Mercadante)等的聖歌,以及如法國的古諾(Charles-François Gounod)、比利時的法蘭克(César Franck)和意大利的革魯比尼(Luigi Cherubini)等所寫的延綿十數至數十分鐘的彌撒曲。由於他們的作品都展現出最高的音樂造詣,人們因而認為最適合用於禮儀之中。可是,對絕大部分的歌詠團來說,這些作品都過於艱深。因此,有一小撮二、三線作曲家則把這些作品簡化,以求在能夠保留聖樂的浪漫樂派風格的同時,在技術上又不至於過份乖巧。為此,他們有時甚至不惜改動禮儀的拉丁祈禱文,或者把聖樂弄得如歌劇一般。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這潮流惹來反彈。這些改革派認為,如此風格的聖樂已經失去其宗教情操,無法再觸動人心,提昇人的靈性修養,失郤其在禮儀中的功能。因此,他們提倡復用古典的,同時較為簡單清雅的額我略詠,或者十六世紀後期羅馬樂派的帕萊斯特里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等作曲家的複音音樂作品。而自1880年起,沙若瑟開始在特雷維索教區修院任教包括聖樂等科目。
沙若瑟對純樸聖樂的追求,始見於他在1884年成為意大利曼托瓦(Mantua)教區主教之後所下達的諭令。在1888年,他下令禁止在聖堂歌詠團中使用樂隊,同時也禁止女性參與歌詠團。當然,尤其後者,會令活在廿一世紀的我們難以接受。然而,我估計,此舉也正為防止在聖堂禮儀中演唱歌劇風格的宗教音樂作品有關。數年後,沙若瑟於1893年被㩴升為威利斯宗主教,他下令禁止在禮儀中使用把《皇皇聖體》(Tantum Ergo)歌詞填入歌劇小調的作品,只可沿用額我略調的旋律。同年,教宗良十三世在準備頒佈有關聖樂的指引文件時,沙若瑟樞機主教晉呈了一份長達四十三頁的建議書。良十三世最終未有頒佈任何有關聖樂的文件。1903年,良十三世逝世,由沙若瑟樞機繼任,是為庇護十世。在庇護十世登基後三個月,他就頒佈自動手諭(Motu Proprio)《Tra le sollecitudini》(暫譯:《在善牧職務中》)。這份手諭讓庇護十世的聖樂理想頒行於世,包括:復興額我略詠的使用(§3),提高文藝復興時代複音音樂的地位(§4),禁止女性參加聖詠(§14),禁止使用除管風琴以外的樂器(§§15, 18)(除非得到地方主教批准則可使用管樂器,即完全禁止使用弦樂器,見§20)。當代音樂作品方面,《在善牧職務中》並未有作完全禁止,但務必不可使用富戲劇色彩的作品(§§5-6;另見§11)。庇護十世對聖樂的關懷,除了在他即位後三個月就頒佈了他的首份自動手諭來處理聖樂問題。在他即位後七年,他下令創立宗座聖樂學院(Pontificium institutum musicae sacrae)。這位熱愛音樂的教宗,最終在1914年8月20日與世長辭,並於1954年5月29日獲教宗庇護十二世冊封聖品。
儘管聖庇護十世出於他對聖樂的理想所頒行的指引,並非今天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可是,在他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他為讓聖樂反璞歸真的用意,是十分明顯的。他並不是純粹為反對高造詣的音樂,而是希望簡樸的音樂能夠觸及大眾的心靈深處。他的這點心思,以及他對音樂的熱愛,是今天所有學習音樂和演奏不同樂器以及專業演唱者,都值得學習和敬佩的。我想,這大概也是澳門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創院院長區師達神父的心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