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口耳不開言何通
刊於:澳門《號角報》2018年09月07日
按《谷》所載,耶穌宣講的中心,是「天主的國」。誠如上主日耶穌被法利塞人以規矩禮法來挑戰時,耶穌的回應所指出,這國度特別講求人內心的真正想法(見7:6, 15, 19, 20)。這並不是說外在的規範一無是處,要棄如敝屣;但過份拘泥於外在規範,反而忽略內心的美善,卻並非天主的國的理想。今天的福音選讀,看似只是耶穌治好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的一幕。但其實,在《谷》中,耶穌對個別的人行具體的事往往對古往今來的基督徒都有啟迪作用。今天的這段敘述,即為一例,為我們點出有關天主的國的一些特質。
按選段所述,有個又聾又啞的人被帶到耶穌面前,以期他得痊癒。有個小細節值得我們留意:「耶穌把他帶到一邊,離開群眾」。耶穌顯然不想公開地行治癒。從耶穌接下來的行為和發言看來,祂不希望群眾把祂的治癒視為魔法。總之,經過一系列的程序(手指入耳,口水抹舌)之後,耶穌對他說(《谷》保留了耶穌用的亞拉美原文):「厄法達」,意思是:「開啟吧!」(be opened!)。藉此,耶穌恢復了他聽和講的能力。但值得留意之處,尚在後頭。
在耶穌打開聾啞之人的口耳,接通他與其他人交流的渠道之前,他彷彿被重重圍牆所困,無法與外面的世界有任何溝通。他既聽不見外面世界的聲音,也表達不了自己的心思念慮。耶穌以一系列的行動與說話治好他之後,他「的耳朵立即開了,舌頭也靈活了,並且講話清楚」。這並不是僅僅的治好了他身體功能的一兩項殘障;可以說,他的整個人生得以重生。無怪乎群眾不勝驚訝地說:「祂使聾人聽見,又叫啞吧說話」。
這件大能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這位又聾又啞的人原本既聽不懂別人,也無法使別人明白自己。他不能與其他的人溝通。換個角度看,面對天主,我們每個人某程度上都是個又聾又啞的人。我們聽不到(懂)天主的話,也不能(想)向天主表達自己。人要獲得與天主溝通的能力,就必須被轉化。耶穌來到我們中間,不單是宣講天主的心意,更轉化我們,賦予我們與天主溝通的能力。因此,我們在今天的福音選讀所聽到的,不僅僅是耶穌消除了某個人身體上難以承受的殘缺,我們更是見證著耶穌所進行的轉化世人的一個具體象徵。
在某種意義上,這呼應著讀經一所選讀的《依》當中提到的天主的「報復」、「賞報」。這裏指的並不是廣義的、天主要施於每個人的「賞善罰惡」。《依.卅五章》是上主對主前第八世紀被亞述充軍的以色列子民所講的激勵說話。這裏的「報復」,指的是上主會『懲罰』亞述,體現於亞述帝國的覆亡;而「賞報」,自是被充軍者可回到家鄉,得享自由。要走這條回家路,上路者的身體狀況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上主因此使他們身體回復到最佳狀態:盲人復明、聾人耳開、跛者跳躍、啞者高歌。此外,路途本身是否凶險也是具決定性的,因此曠野有水、沙漠湧河、焦土化湖、旱地出泉,而且一路上並不會有獅子猛獸傷害上路回鄉的人(參8節;禮儀從略)。
當然,要在邁向天主所定的目的地一路上順順利利,除了身體和路途狀況之外,同行者之間的關係也至關重要。即使是身體上完整的人,也最容易生成人性的最大殘疾:以計算心理待人。這『病』的最常見表徵,就是《雅各伯書》中所指責的行為:穿金戴銀的就刻意招呼,窮人卻隨便打發。作者寫道:「這樣,你們豈不是私下對人分彼此,當起心術不正的法官?」
這弟兄姊妹間相處之道的關鍵,就在讀經二選段的開首:「你們既已信仰了光榮的我主耶穌基督,對待別人就不該再因貌而異」。換言之,就是以心、以誠相待。要看破人表面的華衣美服或身家地位。正如在天主眼中,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擁有的名利地位;相反,每個人的尊榮(dignity)都是同等的,每個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因此,尊榮愈容易受到損害的人—貧窮的人以及弱勢的人,天主離他們愈近,因為他們的尊榮愈需要受到保護。
話說回來,要看破表象而尋求內在,也確實不容易。縱然群眾都因耶穌治好那位本來又聾又啞的人而「不勝驚訝」,並給予正面回應:「祂所做的一切都好」。只可惜,到頭來他們都只停留在表象:「祂使聾人聽見,又叫啞吧說話」。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標誌著更重大、更深層次的事:天主國度的臨現。讓我們都好像福音中那位又聾又啞的人,接受耶穌的命令,打開我們的心,接受耶穌藉十架德能所成就的轉化,並讓耶穌打開我們的心耳,以心『聆聽』這位取了血肉的天主聖言,並接受耶穌靈活我們的『舌』,以身宣講天主聖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