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呼喚(召叫) 不可知的相遇
在一連串頻繁的慶節過後,禮儀曆讓我們回到平常生活的步伐。在常年期中,讀經選段一方面讓我們按時序重新體驗耶穌的公開傳教生活,另一方面藉此讓我們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信仰。今天,在本年常年期起始的時間,禮儀也讓我們回顧信仰生活的開始:主對人的召喚。
有趣的是,無論在讀經一還是福音選讀中,事件的主人翁某程度上本身就與上主有了關係(先不論他們因為是以色列(猶太)人而自動成為天主子民的一份子)。撒慕爾一出生就被母親獻給上主,自小就住在大司祭厄里那裏,並已開始在上主面前供職(見撒上2:18)。至於安德肋和他的同門,在跟隨耶穌之前,就已是洗者若翰的門徒。換言之,他們對上主其實並不算完全陌生。可是,他們真正的信仰之路,可謂仍屬初始,因為他們尚未得到那一份最關鍵的經驗。
一天晚上,住在史羅祭壇的撒慕爾聽到有人呼喚他。他以為是師傅大司祭厄里,便到他床前覆命。前後三次,撒慕爾都會錯意。然而,他並沒有膽怯害羞,三次都按自己的認知覆命。三次過後,撒慕爾的師傅厄里才確定呼喚徒弟的其實是上主,便指示撒慕爾如何回應上主。
我們並不知道上主為何沒有一開始就直接表明身份。也許這一幕在描述的,是天主子民的共同體驗,上主的呼喚是需要時間以及經驗來辨別的。在過程中也需要旁人的指導。而且,即使有經驗如厄里大司祭(他同時也是以色列民的民長;見4:18),作為師傅(即旁觀的第三者),也不見得馬上就能夠辨別出來。不過,最重要的是,天主並不急進。祂富耐心,不怕等待,一直徐徐呼喚,直到人發覺到,並辨明以後,就會明示祂的旨意,委派任務。
另一方面,追尋主的呼召的路並不是我們人一廂情願的。按《若》所載,當洗著若翰指著耶穌,宣告祂是「天主的羔羊」時,安德肋和他的同門「便跟隨耶穌去了」。他們已單方面做了決定,要轉而成為耶穌的門徒。不過,耶穌卻突然回頭問他們說:「你們找甚麼?」
假若今天耶穌這樣問各位讀者的話,未知各位會如何回答呢?他們二人的回答倒是十分特別的。他們找的並不是任何可以被賜予的事物,而是『你住在哪裏』。他們渴望與主在一起;除此之外,他們別無所求。耶穌沒有拒絕他們;相反,祂主動邀請這兩位素未謀面的人:「來看看吧!」。
與上主的相遇,往往也會帶來人生的轉變。安德肋和他的同門遇見了耶穌,看了祂的住處,當日就住在那裏了。他們立身立命的地方改變了。而且,「住」這動詞在《若》中具有深層次的靈性意義(如見6:56等)。現在,他們與耶穌同住,就是與耶穌在一起。
這改變也見諸另一位被耶穌注視的人:西滿。他是安德肋的兄弟。由於安德肋告訴他,已找到默西亞(=基督)了,他便隨他去見耶穌。耶穌為他取了個新名字:刻法(=伯多祿)。名字的改變,代表著身份的改變。至於由這個名字而來的職和責,相信大家應該已十分清楚。
但這改變也可能是痛苦的。在撒慕爾終於明白那呼喚他的是上主的聲音之後,上主對他說:「⋯⋯我要處罰〔厄里〕的家族直到永遠,因為他原知道他的兩個兒子凌辱了天主,卻未責斥他們⋯⋯」(見11-14節)。我斗膽猜想,自小離開父母,因被奉獻而住在史羅祭壇,自小由厄里照顧的撒慕爾,今天要親口轉述上主的對厄里一家人的裁決,定會心有戚戚焉。讀經一的結語—「撒慕爾逐漸長大,上主常與他在一起。凡他所說的話,都很靈驗」,既是對撒慕爾的肯定,也是自小看著他長大的厄里一家的喪鐘。
儘管艱難,撒慕爾最後仍是依上主的旨意,傳了話。雖然要揮別自己的過去,西滿兩兄弟也跟隨了耶穌,與祂同住。這決心是從哪裡來的?我相信,就是那份與上主的相遇的經驗。這經驗難以言喻,無法解釋。人與耶穌的相遇,從心的交流,發展到彼此同在一起(共住)。最終,我們也成了主的住處,成了聖神的宮殿,成了天主的住處。
因此,誠如聖詠作者所誦唱,天主最喜愛的,並不是各式各樣的祭獻,而是我們本身。祂渴望我們說:「請看,我已來到!」。祂渴望與我們相遇,以聲音呼喚我們,以雙眼注視我們。祂邀請我們去看看祂的住處,去感受祂的臨在。這樣的相遇也許是個挑戰,要我們揮別過去,要我們改變心態,以至生活的方式。
上主的召叫,最終並不是經理向下屬指派任務,而是心與心的相遇。所謂「召叫」,是當我們與主相遇,明白到自己是誰之後,知道自己的生命方向,順服而行。不知大家還記得上主的呼聲,耶穌的眼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