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人成其所食
比利時根特市聖巴伏主教座堂祭台畫正中局部 |
上主日的讀經,為我們點出「從天而降的真正食糧」可以在我們身上產生的兩大果效:非比尋常的生存力量以及不再枯竭的生活動力。而上主日的福音選段,以耶穌對群眾說話中間的一句—「我要供應的食糧,就是我的身體,是為世界的生活而獻出的」—暫告一段落。今天,禮儀接續上週中止的一幕,且看群眾如何(不)理解耶穌的話,以及從今天的角度,這啟示對我們有何訊息。
較早前,耶穌說自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之時,群眾的反應是「竊竊私議」。現在,耶穌說祂要給予的食糧是祂的「肉」(希臘原文:σάρξ [= sarx];拉丁:caro;葡:carne;英:flesh),群眾更加接受不了,他們的反應也升級為「彼此爭論」。面對眼前爭議之聲不絕的群眾,耶穌卻以(對群眾來說)更為刺耳的說法以推進祂的啟示:「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凡吃我肉,並喝我血的,必有永遠的生命」。當時的群眾,只從字面來理解耶穌『食人肉,飲人血』的意思,當然只有抗拒的收場。然而,耶穌的說話之中,究竟蘊藏著甚麼樣的涵義?
要回答這問題,首先要回到耶穌較早前對群眾講的一句話:「我就是生命的食糧」。既然耶穌是「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那麼吸收這食糧並與之同化,自然得到使人存留到永生的滋養。耶穌要跟隨祂的人吃祂的肉和喝祂的血,是描述這吸收的具體方法。按基督信仰傳統的理解,耶穌的這番話,呼應著對觀福音以及保祿書信中耶穌建立感恩聖事的敘述。此外,用神學術語來說,耶穌所提供的食糧具有其『末世性』。簡言之,這食糧是針對人在此世終末時的結局。正如耶穌對群眾所講:「凡吃我肉,並喝我血的,必有永遠的生命,且在末日我必叫他復活」。
此外,既然是「真正的生命之糧」,當中含有的不單只是「存留到永生」的力量,也賦予人好好在此世活出生命意義的動力。留意剛剛引述的耶穌說話「必有永遠的生命」的動詞「有」(參拉:habet)是現在式。換言之,凡吸收耶穌血肉滋養的人,於此世便已擁有這「永遠的生命」。再者,我們從耶穌中吸收的,並非靜態的生命,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流(flow of life),正如耶穌所講:「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便因父而生活;同樣,那以我為食物的人,也要有我而生活」。我們既已藉這生命之流得到與生命之源之間永不止竭的關係,便沒可能失去生活的動力。
然而,這神人之間的生命之流,有其獨有無二的起因,可見於耶穌的另一句話:「我所要給予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了讓世界有生命(Lat.: pro mundi vita)」。句末所指的,自然就是耶穌會在十架上把自己血和肉交出,有如出谷時的逾越羔羊一樣,作為死亡的使者經過天主子民居所而不入的記號,保存天主子民的生命;也有如贖罪日羔羊一樣,使人與上主關係修好。
另一方面,耶穌的這番話也使我們想起聖史若望在為他的讀者所寫的導言中所提到的:「在〔聖言〕內有生命」(1:4);耶穌是「聖言成了血肉」【註:原文同上:σάρξ [= sarx];『血』字乃譯者自行補充,配合現代漢語化字成詞】。所以,在吸收這血肉中的永生滋養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內化這聖言的內容:耶穌的言行。取了血肉的聖言,也就是天主上智,如讀經一所述,為世人擺設智慧之宴。藉著食用智慧所烹調的佳餚,飲用智慧所釀製的美酒,我們得到力量,「放棄無知,好能生存,並在明智的大路上前進」。
具體地說,我們應如何活出從基督血肉中吸取的生命滋養,如何體現出我們與天主之間的生活之流呢?今天讀經二所截選的《致厄弗所人書》給了我們三點啟示。首先,「不要糊塗度日,要設法明瞭天主的旨意」。當然,天主對每個人的旨意不盡相同,但這說明了我們應盡力辨別天主為我們每個人所定的使命。此外,既然本是生命之源的天主也是愛本身,那麼,天主對每個人的旨意都首當其衝的是去愛和得到愛。第二,「不要酗酒,它使人放縱情慾;卻要充滿聖神」。我想這並不是極端地要求所有人都滴酒不沾(當然有人做到這程度也絕非壞事)。這裏重點針對的是「放縱」,指的是對所有種類的感官享樂滿足有著不能自制的沉迷(參此句拉丁本:in quo est luxuria;另見葡:que leva à vida desregrada)。既然我們藉著聖神與天主維持生命之流,我們自當超脫這種沉迷,尋求在超性的事上得到滿足。最後,要「以聖詠、讚美詩和聖歌,此唱彼和,全心歌頌讚美上主」。既然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活力,全都來自上主,我們又怎能不事事感謝,天天讚美?
願所有吃喝主體血的弟兄姊妹,除了得到生命上的滋養外,也成為聖言在世上臨在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