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 未說完的比喻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未說完的比喻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circa 1668) 局部
Rembrandt  (1606–1669). 

今天福音的「浪子的比喻」,我們都耳熟能詳。比喻中的父親好比天父,祂對子女滿懷慈悲;而我們則應向幼子學習勇於悔改。這些當然都對。問題是,耶穌講這比喻的用意,真的只用這短短兩句就可完全概括?

耶穌自己並沒有為比喻定標題,它們通常都是後來各譯本的譯者作加的。稱之為「浪子的比喻」,就會使我們有意無意地把注意力首先放在『浪蕩的』幼子身上,繼而放在他的慈父身上。以致我們會察覺不到,耶穌講這比喻的第一句是:「某人有兩個兒子」。

其實,這比喻『最初』的名稱是「小心謹慎與放縱任性的〔兩個〕兒子」([De] Frugi et Luxurioso Filiis),這是教會自五世紀起通用的《拉丁通行本》的負責人聖熱羅尼莫在一封答客問中定的(參:De viris illustribus, CXXXV)。在拉丁語系世界(例如:法、英、葡等)中只用「放浪、浪蕩」(英:prodigal。這裏字意「揮霍」,與淫亂並無必然關係)一字為這比喻起名,大概是自十五、十六世紀開始的事。這就造成了上述只側重於次子的問題。因此,現在聖經葡語譯本《Difusora Bíblia》也正其名為「兩兒〔的比喻〕」(Os dois filhos)。

在日耳曼語系中,這比喻則被稱為「失子的比喻」(德:Das Gleichnis vom verlorenen Sohn=英:Parable of the Lost Son)。個人認為,這是這個比喻最堪玩味的名稱。何解?也許讓我們先回到這比喻的上下脈絡。按在《路・十五章》開首所載,因為耶穌「竟和罪人來往,又與他們一起進食」,引起法利塞人和經師們的不滿。而面對他們的耳語攻擊,耶穌其實一共講了三個比喻:亡羊(Lost Sheep)、失錢(Lost Coin)、失子(Lost Son)。換言之,頭兩個比喻也許可讓我們更了解今天的『失子的比喻』。

在首兩個比喻中,主人翁各遺失了一隻羊和一個錢幣。他們都察覺得到,並主動耗費心力地去找。最後不單只找著,更因為失而復得,宴請鄰居和朋友大肆慶祝。而且,在總結這兩個比喻時,耶穌先後兩次提到罪人悔改會帶來天上無限喜樂。接著,耶穌層層遞進地講第三個比喻:『失子的比喻』。

在一開始,我們就聽到幼子向父親要求『分身家』,如願後更馬上收捨一切離家遠去。這時候,我們都會把幼子視為父親要遺失的兒子。幼子也不出所料,把分得的財產揮霍淨盡,分毫不剩,潦倒得連豬餿也沒得吃。落得如此田地的他心裏在想:「在我父家中僱用了多少員工,他們都豐衣足食,而我竟快餓死異鄉?」。他馬上決定:「我應即起程回到父親那裏,並對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再不配作你的兒子了。請把我只當作僕人收留吧!』」

這確實是整個比喻中最具戲劇效果的一幕,但我認為耶穌的重點不在這裏。相反,據故事的發展,幼子起程回家但尚在遠處時,「父親已認出了他,並且懷著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擁抱他,熱情地親吻他」。換言之,只要離家出走的幼子肯回家,即使父親(還)沒有聽到幼子的『懺悔』,他早已原諒了他,不再計較,反而滿心欣喜的歡迎他回家。問題是,這位父親遺失了的,是否只有幼子?

為了慶祝幼子的失而復得,父親大排宴席。不只鄰居親友已到達,連樂師都已開始工作,但長子還懵然不知。結果,他很生氣,不肯參加這家人團聚的歡宴。到此,我們終於知道,在父親『尋回』幼子的同時,他卻又『遺失』了長子。一如所料,父親也主動去找他,他特意「出去」外面,並耗費心思「勸解」。

作為一系列三個比喻的高峰,這比喻的結束是出奇制勝之作,就是:這比喻沒有結束。耶穌並沒有交代長子的回應;同時,父親的刻意出去勸解的心思是否成功,我們也不得而知。耶穌這是為甚麼呢?我覺得,可以從兩個層面去解讀。

首先,回到《路・十五章》的脈絡。法利塞人和經師們之所以要挑釁耶穌,是因為一方面,「稅吏和罪人都樂於和耶穌接近」,而另一方面,「這個人〔=耶穌〕竟和罪人來往,又與他們一起進食」。由此可見,對比之下,比喻中的次子指稅吏和罪人,而耶穌可比作父親。至於法利塞人和經師們,就是長子了。從這角度看,耶穌不單只歡迎那些『回家』罪人,也同樣主動『出去勸解』法利塞人和經師們。滿懷慈悲的祂,其實也在期待『長子們』願意『回家』,參與家中那因為失而復得所舉行的盛宴。

更重要的是,《路》作者把這比喻記錄下來,讓世世代代的基督徒都同樣聽到耶穌的這比喻,既是告誡我們不要如浪子般主動離家,傷父親的心;但同樣希望我們不要好像長子那般,因為父親無條件接納浪子回家反而自己不願回家。誠如今天我們在禮儀的〈領聖體後經〉中所祈求的:「天主,我們求祢,以祢那充滿恩澤的光輝照亮我們的心」(拙譯自:Deus, ..., illúmina, quaésumus, corda nostra grátiæ tuæ splendóre)。耶穌這個尚未說完的比喻,但願能在我們每人的生命中得到完滿的結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