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丙年四旬期第三主日 —— 梅瑟・耶穌・我們的出谷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四旬期第三主日

梅瑟・耶穌・我們的出谷



Burning bush (17th cent.).
By: Sébastien Bourdon  (1616–1671).
In: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上主帶領以色列民出離勞役祂子民的埃及往應許之地去的事件,不單對猶太人來說至關重要,在基督信仰傳統中也是舉足輕重的神學意象。當中象徵著每個人得救的歷程:在罪的勞役之地中得到上主引領而離開,途經紅海—洗禮的水,往應許之地—天國邁進的歷程。這雖然是每個基督徒都共同走過的必經之路,但對每個人來說,卻也都是巨大的挑戰。

今天的讀經一,可算是整個出谷事件的開始。出谷的群眾領袖—甚至可說是事件的化身(embodiment)—梅瑟初次聽到,不只是他自己,他還要帶著整個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往應許之地去。因為篇幅所限,禮儀只為我們截取了《出・三章》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回到聖經敘事之中,則由禮儀從略的部分可知,梅瑟最早意識到的問題,並非他不知道上主的名字,而是他深知出離埃及是一件何等困難和艱鉅的事。

梅瑟向上主提出的第一個難題是:「我是誰,竟敢去見法朗,率領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出3:11)。梅瑟很清楚,單憑自己的力量,要把以民從勞役之地中解放,領往充滿上主祝福的應許之地,根本是天荒夜談。這是梅瑟內心真正的擔憂。但上主也了解他的心情,因此祂以這句話來開始回答:「我必與你同在!」

聽到這句話,看來梅瑟心情已定了下來。他接下來問的,某程度上都只是技術性的問題。他已經接納了上主的指派。這在梅瑟的回答—「我如果走到以色列人中⋯⋯」—中再清楚不過。對每個人來說,走出自己過去包袱的勞役,往上主應許的充滿希望的人生前進,又何嘗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只要我們能夠找個機會,一個人靜下來與上主相遇,聆聽祂指給我們的方向,並放心大膽地向祂訴說自己內心的不安,祂定會同樣的回答我們:「我必與你同在!」。這既是離開當下勇氣的來源,又是大步起程的力量,更是面對沿途考驗和困難的信心。

事實上,《路》中的耶穌也在走同樣的路。《路》的敘事主線,是耶穌的一趟旅程—從加里肋亞(祂成長的地方)到耶路撒冷的加爾額略山(祂死在十架上)。在整個四旬期,我們就是跟隨在祂身後,與祂一起走這條成聖之路。但今天,禮儀主要是讓我們體驗《路》的神學特色之一:天主的慈悲。

乍看之下,耶穌今天福音中的說話是嚴苛的:「你們若不悔改,也要同樣喪亡」;「⋯⋯若來年〔這棵無花果樹〕能結果便算了,否則,就把它砍掉好了」。這觀感的來由,是過度著眼於「喪亡」和「砍掉」。然而,也許耶穌的心意,我們要祂的話反過來理解才看得出來:「你們只要悔改,就不致喪亡」;「⋯⋯若來年〔樹〕能結果,便一直留在園中吧!」。天主是公義的,但也同樣是慈悲的。祂指出了我們的過失,但不是要我們永遠陷在過去的錯誤之中而永不超生。祂的慈悲就在於,祂讓我們知道我們的過錯,並給予我們機會去嘗試重新站起來。這一點,也就是今天禮儀在〈集禱經〉中的主要祈求:「求祢〔=天主〕使我們俯首認罪,當我們軟弱失足跌倒時,求祢大發慈悲,將我們扶起」。

更重要的是,我們都只是人,都會犯下大大小小的、有心無意的過錯罪咎,傷害別人甚至自己,最終使上主痛心。這是你、我、每一個人都無可避免的。就如保祿宗徒在《格前》所提醒的:「凡自以為站得穩的,務須小心,以免終於跌倒」。

此外,既然上主對我們慈悲(compassion),我們也應盡力設身處地的看待別人,與他們感到同身受。不單只是那些有需要的人,還有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正如我們在每次慶祝感恩祭、誦唸〈天主經〉(或稱:主禱文)時所祈的,也是今天〈獻禮經〉中所求的:「求祢〔=上主〕赦免我們的過犯,並幫助我們慷慨地寬恕我們的弟兄姊妹們」。當然,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只靠己力未必足夠,我們需要上主的幫助,治好我們內心的傷口,才有能力踏出寬恕的一步。

的確,正如聖詠作者所誦唱的:「上主富於仁愛寬恕」。祂的仁愛可見於兩方面。一方面,對於有需要的人,祂不會坐視不理:「上主為被奴役的人伸張正義」;另一方面,祂「不輕易發怒」,而且「赦免了〔我們〕所有的罪行」。

對於「敬畏〔上主〕的人」,祂慈愛之深有如天與地之間的距離:無限。人當然會有失足的時候,但敬畏上主的人不會漠視祂的提醒和告誡,更不會明知祂痛心以後仍依然固我。禮儀在四旬期間讓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使我們更能以齋戒來克服自私自利的心,以祈禱來加深與上主的關係,以布施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讓我們緊記耶穌要我們悔改的呼籲,並集此三行動來善度四旬期,與梅瑟一起,與耶穌一起,走上耶路撒冷,邁向上主向我們每個人許諾的福樂之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