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聖地朝聖筆記2018】第三天下午 -- 熙雍山:晚餐廳、達味墓、聖母安眠堂、雞鳴堂

【聖地朝聖筆記2018】
梁展熙

第三天下午

熙雍山:晚餐廳、達味墓、聖母安眠堂、雞鳴堂


可列印版本下載請按

這天下午的四個朝聖點,都在熙雍山(Mount Zion;見下圖)範圍內。「熙雍」的名稱,本身就相當複雜,因為它所指的地理區域,隨著時代的轉變而有所移動。

下圖中的黑線所框著的,是今天所說的耶路撒冷舊城區(Old city of Jerusalem)。之前已提過,從耶路撒冷超過三千年的歷史來看,這框框其實並不算舊。雖然舊城區的某些區域(尤其聖殿山)在舊約時代已有人使用,但舊城區的城牆是在十六世紀中期才建成。事實上,耶路撒冷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座落在舊城區城牆外,稱為「達味城」(City of David)的地方。


據《撒慕爾紀下卷》:「達味佔領了熙雍山堡,即達味城」(5:7)。換言之,「熙雍」,是「達味城」是本名,指的是「東山」(Eastern Hill)從所謂的「聖殿山」(實質不過的東山的山頂高地)向南地勢逐漸下降的山脊地區的本名。從來,隨著日子過去,首都的居民數目倍增,首都的範圍便逐步向西南面的山區(Southwestern Hill)擴展。

及至第四世紀,當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之一後,朝聖者蜂擁而至。當時的朝聖者日記,開始把西南面的山區改稱為熙雍山。在他們的日記中,也引用了米該工先知的話:「熙雍必被耕耘有如一塊地.耶路撒冷必成為一堆廢墟,聖殿山必成為叢林中的一個丘陵」(3:12)。他們大概是以為聖殿山指的整座東面山區,因此稱西南面的山區為「熙雍」。而這稱呼,沿用至今。

晚餐廳及達味墓


其實,這兩個朝聖點位於同一座建築物裏(事實上,聖母安眠堂也不過一街之隔)。由於達味墓在地下而晚餐廳在樓上,故先談達味墓。

達味墓入口門楣上的標誌

達味王死後,安葬的地點當然是達味城,即熙雍山。當然,如上所述,達味時代「熙雍山」所指的,是東山,而不是現在的西南山。因此,這裏不大可能是歷史上達味王的墳墓。那麼,達味墓在此的說法,是從而何來的呢?

原來,這裏是拜占庭時代,基督信仰紀念耶路撒冷教會奠基人(首任耶路撒冷主教)雅各伯的地方。當時所建造的「在熙雍山上的眾宗徒堂」(簡稱:熙雍堂),地點就在此附近。未幾,紀念耶路撒冷城奠基人(=達味)的傳統也在這裏興起。久而久之,再加上當時這裏早已『奪去』了熙雍的地名,故達味被葬於此這說法也不脛而走。

及至1335年,方濟會聖地監護行動開始運作後,就在這裏建了一座修院。不幸,在十五世紀,在伊斯蘭教徒中流傳,這裏有哈里發的陵墓,並有大量寶物陪葬。因此,方濟會被逐出這地點。及至1948年,這地點落入猶太教的管轄下。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分治,建立兩個分別屬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國家。阿拉伯盟國並不承認這號決議。1948年5月13日,即英國託管巴勒斯坦地區結束的前一天,以色列宣佈復國。翌日,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對以色列進行「驅逐」的軍事行動,是為第一次中東戰爭。自此,聖殿山落入約旦控制,猶太人被禁止到哭牆祈禱。因此,他們只能在仍屬他們控制的熙雍山的達味墓哭耶京。及後,分別在五十和六十年代,又再進行過兩次中東戰爭。及至1967年5月,六日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取得聖殿山控制權(直到今天),始能再在哭牆祈禱。

現時,達味墓仍是猶太信仰傳統中相當神聖的祈禱場所。因此,內部分男女區域。達味石棺前的祈禱位置也分男右女左,中間有木板分隔:

男士祈禱區

女士祈禱區

無酵節的第一天,即宰殺逾越節羔羊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你願我們往那裏去,給你預備吃逾越節晚餐?」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城裏去,必有一個拿著水罐的人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去;他無論進入那裏,你們就對那家主說:師傅問:我同我的門徒吃逾越節晚餐的客廳在那裏?他必指給你們一間舖設好了的寬大樓廳,你們就在那裏為我們預備罷!」 門徒去了,來到城裏,所遇見的,正如耶穌給他們所說的;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晚餐。(谷14:12-16)

在達味墓上層的,是晚餐廳。這裏早在第四世紀就有建造聖堂,紀念耶穌與門徒們共進最後晚餐。現時的聖堂,在1335年由方濟會士主持重建而成。可見現時晚餐廳內的拱頂,屬南歐歌德式。


按現時說法,這裏與新約中兩件大事有關。其一是耶穌最後晚餐的地點。谷14:15稱之為「ἀνάγαιον μέγα」(=anagaion mega),本義是「樓上的大廳」(a big upper room)【思高譯作:寬大樓廳】,教會傳統珍重的拉丁譯本翻譯為「cēnāculum」(=晚餐廳 / dining room)。其二是聖神降臨時的地方。路1:13稱之為「ὑπερῷον」(=hyperōion)【思高譯作:樓房】,教會拉丁譯本同樣譯作:「cēnāculum」(=晚餐廳 / dining room)。



與下層的達味墓一樣,晚餐廳曾屬伊斯蘭管轄,一度被當作清真寺使用,因此牆上被加上指示麥加位置的壁龕(mihrab):


情況與達味墓相似的是,由於確認這地點的時代是基督信仰已取得合法地位的第四世紀,與耶穌時代相距三百年,學界無法確定這裏就是最後晚餐的地點。然而,朝聖之旅,終歸不是考古發掘。對朝聖者來說,來到這地點時,大概更能感受,耶穌在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以及「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流出來的。」時的一幕。

聖母安眠堂(及隱修院)


童貞聖母今天蒙召升天,是你教會要達到之圓滿境界的開始和典型,也是你的子民在人生旅途中,確切希望和安慰的憑證;你不願意她的屍骨在墳墓中腐朽,因為你的聖子 ── 一切生命的創造者,曾由她取得肉軀而誕生。(聖母升天瞻禮專有頌謝詞)

聖母安眠堂及隱修院全景

一個世紀前,這座聖堂的祝聖之日,基督徒實現了盡量接近相傳最後晚餐的地點和聖母長眠的地方。在基督信仰傳統中,我們習慣把聖母從此世跨到彼岸的一剎稱為「安眠」(來自拉丁:dormitio)。這一幕並沒有記錄在新約中,但後來各地傳統都有說法,指聖母在基督死而復活後住在熙雍山上的一所房子裏,後來也在裏面長眠。

興建這座按聖城歷史來看算是相當現代的教堂,背後也隱藏著一些政治計算。在十九世紀,列強對聖地興趣重燃。法國和沙俄要不興建新教堂,要不出資修復舊教堂。同時,德意志也漸趨活躍。

在1898年10月31日,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出席了一座離聖墓大殿不遠的信義宗教堂 -- 贖世主堂 -- 的祝聖儀式。同日,鄂圖曼統治者同意把耶路撒冷的另外一些土地售予德意志。在橄欖山上的一塊地,留予信義宗使用;另外,在熙雍山上的,由天主教會取得,並在其上建造了聖母安眠大殿。德意志曾嘗試把晚餐廳也買下來,但由於晚餐廳自十六世紀起就被穆斯林沒收,因而買賣無法成事。後來,在發掘中發現,德意志買下來的在熙雍山上的這塊地下,埋有古時不少聖堂的遺跡。

同年,德意志聖地協會獲委任處理在這地點興建一座新隱修院(monastery)及大殿的事宜。翌年,建築師 Heinrich Renard 抵達聖地。雖然考古發掘已發現不少古老教堂遺跡(包括上述的熙雍堂),但建築師堅持要建造一座全新的聖堂。於1900年奠基,聖堂決定交由德意志的本篤會打理。1906年3月21日,本篤會隱修士到達熙雍山,監督建築工程。

1910年4月,聖堂舉行祝聖禮,喜慶非常。可惜,未幾,先後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此打理聖堂和修院的德國修士被懷疑為德國進行情報工作,在兩次大戰期間都被捕囚禁。在兩次大戰之間,於1926年,隱修院獲升格為 Abbey(隱修院範圍剔出教區之外,不屬教區權限;院長權限和地位接近教區主教)。

在1948年,以色列復國及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聖堂及修院損毀嚴重。不久,修院團體擔心,一個直屬德國的修會團體會令曾深受納粹傷害的國家難以接受。因此,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聖母安眠隱修院中斷其與德國修會會省的從屬關係,改為直屬羅馬會省。時至今日,隱修院的使命之一,是為來自德國的學生舉辧神學研討會,以深入處理和反思這段沉痛的歷史。

聖母安眠堂外觀

聖堂主體部分由圓錐體拱頂覆蓋,四角有尖塔。祭台位於延伸出來的耳堂中,耳堂指向晚餐廳方向。



地板的主馬賽克,由這座隱修院的隱修士 Mauritius Gisler 神父所設計。馬賽克中心由三個圓形組成(見上圖),各圓內寫有希臘文「AΓΙΟC」(=HAGIOS),「聖」(holy)的意思。無需多講,大家都知道這是指「天主聖三」。往外的六邊形上,寫有:「UNA ET SANCTA DEITAS + SANCTA ET UNA UNITAS + VERA ET UNA TRINITAS」(一聖天主 + 聖而唯一 + 真一而三)。天主神聖之光如太陽般向外擴散:


天主真理之光經過四大先知和十二小先知、四聖史和十二宗徒向外傳遞,貫穿世界的時間空間。一年十二個月份的名稱代表所有時間,十二星座的圖案代表整個宇宙穹蒼。最外圍的文字,取自《箴言》:「大地還沒有形成以前,遠自太古,從無始我已被立; 深淵還沒有存在,水泉還沒有湧出以前,我已受生; 山嶽還沒有奠定,丘陵還沒有存在以前,我已受生。」(8:23-25)

祭台耳堂半圓拱頂的馬賽克則是由來自德國瑪利亞拉赫本篤隱修院(Abbey of Maria Laach)的隱修士及畫家 Radbod Commandeur 所設計。主畫的主題是手抱孩提耶穌的瑪利亞。兩旁有希臘語簡稱:ΜΡ ΘΥ(全稱:Μήτηρ (του) Θεοῦ) ,即「天主之母」的意思。小耶穌手上拿著一本打開了的書,頁面上的希臘語經文是:「我是世界的光」(若8:12)。


主畫面下面是四對舊約先知,當中包括: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和達尼爾等。他們都曾宣講默西亞的到來,當中以依氏為甚。他的一句話以拉丁語刻在先知們的上方:「因此,吾主要親自給你們一個徵兆:看,有位貞女要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厄瑪奴耳」(依7:14)。

傳統上說聖母安眠的地方,在聖堂的地下小堂。由一系列圓柱包圍的圓形範圍內,安放著聖母安眠像。這像也是由Radbod Commandeur 修士所設計。順帶一提,這聖母像的外衣,原本有金泊和鍍銀等的設計,但在第一次中東戰爭被暴民佔領後,金銀裝飾都一去不返了:

圖片來源

聖母安眠的這個室內小圓亭內的頂部,也有天花馬賽克:

圖片來源

正中的是基督。祂張開雙手,準備迎接聖母身靈升天。另外,在祂外圍有六位來自舊約的女性人物圍繞,包括:

厄娃,她的事大家大概都耳熟能詳了吧:


米黎盎(Miriam)。大家可能對她不大熟悉。在《出谷紀》中,當以色列民正在橫過紅海,梅瑟在帶領以民高唱勝利之歌時:
此時亞郎的姐妹女先知米黎盎手中拿著鼓,眾婦女也都跟著她,拿著鼓舞蹈。 米黎盎應和他們說:「你們應歌頌上主,因他獲得全勝,將馬和騎士投入海中。」(出15:20-21)
順帶一提,聖母的名字,希臘--拉丁語串作「Maria」。如果化回希伯來--亞拉美語,也就是「米黎盎」(Miriam)。


雅厄耳(Jael)。她也是一個大家不熟悉的人物。話說在民長時期,以色列民的敵人 息色辣 來犯。然後:
息色辣徒步逃到刻尼人赫貝爾的妻子雅厄耳的帳幕那裏,因為哈祚爾王雅賓和刻尼人赫貝爾的家族相安無事。 雅厄耳出來迎接息色辣,向他說:「我主! 請你躲起來,躲在我這裏,不必害怕! 」他就躲在她的帳幕裏;雅厄耳就用毯子蓋住他。 息色辣對她說:「請給我一點水喝! 因為我渴了。」她就打開皮囊給他奶喝,然後又蓋住他。 息色辣又向她說:「你站在帳幕門口,若有人來問你說:這裏有人嗎﹖你就回答說:沒有。」 那時赫貝爾的妻子雅厄耳取了一根帳棚上的木橛,手裏拿著鎚子,悄悄走到息色辣前,把木橛釘在他的太陽穴裏,一直釘到地上;那時他正疲乏熟睡,就這樣死去。 那時巴辣克正在追趕息色辣,雅厄耳出來迎接他,對他說:「來! 我給你看看你所追尋的人。」他來到她那裏,看,息色辣已躺在那裏死了! 木橛在他的太陽穴中。(民4:17-22)


盧德(Ruth)。當然,整部《盧德傳》都是在講她的。從馬賽克的設計看來,主題大概是以下的一幕:
納敖米的丈夫厄里默肋客家族中有個親人,是有錢有勢的人,名叫波阿次。 摩阿布女子盧德對納敖米說:「讓我到田裏去,我在誰眼中蒙恩,就在誰後面拾麥穗。」納敖米答應她說:「我女,你去罷! 」 她就去了,來到田間,在收割人的後面拾麥穗。可巧,她正來到了厄里默肋客家族人波阿次的田地裏。 當時波阿次也正從白冷來到,向收割的人說:「願上主與你們同在! 」他們回答他說:「願上主祝福你! 」 波阿次問監督收割的僕人說:「這是誰家的女子﹖」 監督收割的僕人答說:「是那由摩阿布鄉間與納敖米歸來的摩阿布女子。 她事先請求過:請讓我在收割的人後面拾取麥穗。她來到這裏,從早晨到現在,從未休息片刻。」(2:1-7)
至於盧德與波阿次的發展會如何呢?納敖米(盧德先夫的母親)又會怎樣呢?大家不妨讀讀《盧德傳》【只有四章,故事其實不長】。


艾斯德爾(Esther)。舊約也有她的專卷《艾斯德爾傳》。簡言之,她是波斯王后。她一直隱藏自己的猶太人身份。但當大臣哈曼要殺害所有猶太人時,她與他鬥智,自揭身份的同時也揭穿了他的奸計。最終拯救了自己的民族。


最後,是 友弟德(Judith)。舊約中也有她的專卷《友弟德傳》(基督新教與猶太教除外)。簡言之,她是位美麗而且有勇有謀的寡婦。她的時代,敵軍壓境。她不憤自己同胞對上主在戰場的幫助毫無信心,便親自出馬。假意向敵軍首領敖羅斐乃交出以色列民的情報以取得其信任。然後,在又一個軍營內歡宴玩樂的晚上:
在帳幕內只有友弟德,和泥醉橫臥在床上的敖羅斐乃。 友弟德遂吩咐自己的婢女,要她像平日一樣,在寢室外等候她出來,因為她說自己要出去祈禱;且也對巴哥阿這樣說了。 此時,所有的人都走了,不論大小,沒有一個留在寢室內。友弟德就站在他的床邊,心裏說:「上主,全能的天主!求你在此時,眷顧我手要行的工作,為顯揚耶路撒冷! 因為如今正是救助你家業的時候,請玉成我的計劃,消滅那起來攻擊我們的敵人!」 她走到靠敖羅斐乃頭部的床柱前,由上面取下了他的短劍, 再走近床前,抓住他的頭髮說:「上主,以色列的天主,求你今天賜我力量!」 遂用盡氣力,在他頸上砍了兩下,割下他的頭顱, 把他的屍首從床上滾下,由柱上卸下帳幔,即刻走出,將敖羅斐乃的頭,交給自己的使女; 使女把頭放進食袋裏。然後二人一起,照習慣出外祈禱去了。二人經過兵營,繞過山谷,爬上拜突里雅山,來到了自己的城門下。(13:2-10)


回到地下小堂。牆壁四周的側祭台,紀念新約時代的不同事件。至於主祭台,慶祝的是聖神降臨:


這一幕,如上所述,相傳也是在晚餐廳發生的。

雞鳴堂



故名思義,這聖堂是為紀念伯多祿三次否認耶穌後的雞鳴的一刻而建的。如上圖所示,這座聖堂相當簇新,建於1928-32年。然而,聖堂內部有著不少直接在山的天然石體上開鑿出來的建築:地窖、地洞、馬廄等,都屬於大黑落德的時代(主前37--主曆70年間)。

雞鳴堂內最主要的一個地窖,就是「聖坑」(the Sacred Pit),相傳是在大司祭蓋法大宅裏把耶穌暫時收押的地方:


窖內有個書架,架上放著譯成不同語言的聖詠第八十八篇:
我已被列在要進入墓穴的人中,我已變成與無助的人相同。(5節)
你叫我的知己棄我遠去,你使我被他們痛恨厭惡;我受他們拘留不能逃逸。(9節) 
雖然我們無法確知,耶穌曾否被關押在這地窖中。但是,如耶穌會神父 James Martin 所言(391),耶穌,身為一位虔誠地活出猶太信仰的人,在被關押時,很可能會在心中唸這篇聖詠。

另外,聖堂內多幅牆上都有馬賽克壁畫。其中一幅頗有趣:


這幅畫的主角,是聖狄思馬斯(St. Dismas;葡:Dimas)。他的身份是:Le Bon Larron(善盜)。沒錯,他就是十架上皈依的右盜。聖經中並沒有提到他的名字。現存的說法,來自成書於第四世紀中的經外經典《尼苛德摩福音》(又稱:比拉多大事錄)。


此外,聖堂北面有個棚亭,內裏展示著一座於2003年製成的拜占庭時代耶路撒冷模型:


基督信仰中有傳說這裏是大司祭蓋法的家,是耶穌被捕後被帶去的地方(谷14:53),自然也是伯多祿否認祂的地方(谷14:66-72)。現存證據發現,這裏最早於第六世紀建有聖堂,但第七世紀末有文獻記載,這裏是「伯多祿就想起耶穌所說的話來:『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他一到了外面,就傷心痛哭起來」(瑪26:75)的地方。換言之,就是蓋法家外面的某處。此外,該文獻也把耶穌面對蓋法審問和伯多祿否認耶穌的地方定在熙雍堂(達味墓的位置)附近。事實上,蓋法大宅更有可能在山頂附近。在亞美尼亞區(聖母安眠堂附近)發掘出許多大黑落德時代的豪宅。那裏也展示著另一座(可能的)蓋法大宅。

參考資料:

  • MARTIN, James (S.J.). Jesus: A Pilgrimage. NY: HarperOne, 2014.
  • MURPHY-O'CONNOR, Jerome (O.P.). The Holy Land: An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 Fif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RAPP, David. Churches and Monasteries in the Holy Land. NY: Arcade, 2015.
  • 本篤會聖母安眠大殿及隱修院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