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聖地朝聖筆記2018】第一天下午:聖亞納堂、羊池、鞭刑堂、苦路

【聖地朝聖筆記2018】
梁展熙

第一天下午:聖亞納堂、羊池、鞭刑堂、苦路


可列印版本下載請按

是日下午的四個朝聖點,都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穆斯林區(Muslim Quarter;下圖橙色區域)之中。雖然名稱如此,但在這區居住的,並不限於穆斯林。各宗教信仰背景的人都混居於此。如下圖所示,這區毗鄰聖殿山(Temple Mount;即圖右方中間位置,大部分填上綠色的長方形區域):


圖片來源:波士頓大學 Michael Zank 教授專頁
是日早上我們已到訪位於基督徒區(Christian Quarter;上圖藍色區域)的聖墓大殿(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從行程表看來,我們是從與聖墓大殿距離最遠的聖亞納堂(Church of St. Anna;羊池在其旁邊),然後到鞭刑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這三個朝聖點其實都在苦路(Via Dolorosa)上。

聖亞納堂


〔若亞敬〕妻子的懷孕期已滿。在第九個月,亞納生產了。她對弄婆說:「我生了甚麼?」弄婆答說:「一個女嬰」。亞納說:「我的靈魂今天得受頌揚」。她便把她的嬰孩放在床鋪上。日期滿後,她便行取潔禮,開始餵餔嬰孩,並給她起名叫瑪利亞。(經外經典《雅各伯(耶穌誕生)福音》第五章) 

聖亞納堂(正立面)

十字軍在1099年取下耶路撒冷後,開始在基督信仰傳統認定的各重要地點上建造教堂。現存的聖亞納堂,就是由十字軍在1140年建成的。不過,早在第五世紀,拜占庭教會傳統就已確立了這地點的一個洞穴(在現今聖堂的地下室;見下圖)為聖母瑪利亞的父母若亞敬(Joachim)和亞納(Anne)的居所,並於洞穴上方建造一座拜占庭式的教堂,可惜該聖堂也逃不過 Al-Hakim(即摧毀舊聖墓教堂的同一人)的毒手。因此,十字軍才在原地重建現時的教堂。

圖片來源

聖亞納堂地下室
相傳是瑪利亞父母的居所

當穆斯林在薩拉登(Saladin)的領導下,在1192年7月25日重奪聖地之後,薩拉登並沒有破壞這座聖堂,卻決定將之當作一所 madrasa(即:教授伊斯蘭信仰的學院)使用。當年薩拉登所刻著的阿拉伯銘文,仍然留在聖堂的門口之上:

圖片來源
直到1856年,為報答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間;沙俄一方 對 鄂圖曼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大英帝國及意大利撒丁尼亞王國)中支持鄂圖曼(今土耳其),鄂圖曼帝國把這座聖堂贈送法國,交由非洲傳教修會(Society of Missionaries of Africa;俗稱:the White Fathers〔白衣神父〕)打理,直到今天。因此,這座聖堂現被用作白衣神父修院(seminary)的聖堂,而聖堂附近則建有一些現代建築,即為修院本部:

聖亞納堂及其周圍;圖片來源:白衣神父修會網頁
聖堂左下方:羊池
聖堂右方兩側:白衣神父修院
聖堂屬羅曼式建築(Romanesque)。結構簡單卻堅實,線條簡單清晰,不作多餘的裝飾。從外面看去,儼如一座可抵擋外敵的堡壘,十分呼應建造者 -- 十字軍 -- 的身份。

聖堂內部;圖片來源

此外,這座聖堂還有兩點值得留意。第一,聖堂的內部設計,在細節上是刻意不對稱和不完美。例如:對立的柱設計並不相符;窗的大小都不相同;扶壁的厚度和高度各不相同。根據打理這座聖堂的白衣神父們的說法,這是為了提醒我們,人本身也是不完美的。第二,這座聖堂的聲樂效果是國際聞名。不妨聽聽以下一隊無伴奏合唱團在聖堂內的演唱:



在聖堂旁邊,就是羊池:

圖片來源

羊池(貝特匝達池)

這些事後, 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 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都在等候水動, 因為有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水動後,第一個下去的,無論他患什麼病,必會痊癒。 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 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 就向他說:「你願意痊癒嗎?」 那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 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 那人便立刻痊癒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 於是猶太人對那痊癒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不許你拿床。」 他回答他們說:「叫我痊癒了的那一位給我說: 拿起你的床,行走罷!」 他們就問他:「給你說拿起床來,而行走的那人是誰?」 那痊癒的人卻不知道他是誰,因為那地方人多,耶穌已躲開了。(若5:1-13)
如上所見,現代的聖經譯本,都按照希臘原文(Βηθεσδά (Bethesda)),稱這池為「貝特匝達池」(Pool of Bethesda;勿與位於加里肋亞的貝特賽達〔Bethsaida〕混淆)。那麼,羊池的名稱又何來呢?

(這部分較技術性,如有需要可略過。)
「羊池」的來由,說法有二。(一)可能是由於中世紀時期教會欽定的拉丁譯本中,把第二節譯成:「Est autem Jerosolymis probatica piscina, quae cognominatur hebraice Bethsaida, quinque porticus habens.」(=在耶路撒冷有羊池,希伯來語稱為貝特匝達,有五走廊)。然而,學界今天一致認為,這翻譯並不準確,而教會新版的拉丁譯本(載於梵蒂岡網站)也已作更正:「Est autem Hierosolymis, super Probatica, piscina, quae cognominatur Hebraice Bethsatha, quinque porticus habens.」(=在耶路撒冷,羊〔門〕附近,有一個水池,⋯⋯)。

至於「羊門」在哪裏呢?請看下圖:

圖片來源
可見,羊門(Sheep Gate;即今天的獅門)就是聖殿山北牆的一道大門。從該門再往北走不遠(在今天的耶路撒冷中只是一個多街口的距離),就是「貝特匝達池」(Pool of Bethesda)了。

(二)未知是否因為舊版拉丁譯本的關係,不少傳說應運而生。譬如說,這水池的水是用來清潔聖殿祭祀所用的羔羊,所以這池稱為「羊池」。然後再衍生說,因為祭品是用這些水潔淨的,所以這些水也定有潔淨(治療)人的神奇力量。

(由此處起,回到正文)
無論如何,「羊池」的稱呼來源,要不是來自不準確的翻譯,就是來自不明的傳說。我想,還是按聖經原文稱之為貝特匝達池為妥。貝特匝達(Βηθεσδά (Bethesda)),是希臘語把原來的希伯來語或亞拉美語音譯而已。原文「בית חסד/חסדא」(Beth hesda),有「慈悲 / 恩寵之家」的意思。這個為聖殿提供用水的水池,也使當時的人相信水有治癒的能力。畢竟,在古時,人們常把宗教力量和醫療力量視為一體。同樣,由於健康乃上主的慈悲之恩,稱這池為「慈悲 / 恩寵之家」也最適合不過。所以說,「貝特匝達」這名稱是有其意思的。

根據考古發掘查證,早在主前第八世紀,這地方已建有一個蓄水池(後來稱為「北池」),保存雨水和季節性的小水流。而按《德訓篇》所載:「敖尼雅的兒子,大司祭息孟,在世時,修理了上主的殿宇;在位時,鞏固了聖殿; 雙層的牆垣,聖殿周圍高大的支柱,都是他建造的; 在他的任期內,挖鑿了蓄水池,水池廣大如海」(50:1-3)。換言之,在主前第二世紀時期,大司祭在原有的水池旁修建了一個更大的水池(稱為「南池」)。後來,人們把附近的天然地洞修建為小浴場,兼具宗教儀式和醫療的功能。

《若》寫道:「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學者推斷,這五道走廊,有四道是圍著兩個水池的,第五道走廊位於兩池中間,如下圖:


這水池的醫療功效在古時似乎是眾所周知。主曆第二世紀,在第二次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革命失敗後(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us)下令猶太人禁足耶路撒冷後,決定把這城全面羅馬化。工程之一,就是在這水池位置建造一座供奉羅馬醫神 Asclepius 的神殿。

及至第五世紀,一座相當大的聖堂矗立於此,以紀念耶穌所行的事蹟。下面平面圖中紅線的範圍就是第五世紀的大聖堂的範圍。聖堂的後半部分正中走道就位於中間的走廊之上,而且橫跨南北兩池。到了十字軍時代,耶路撒冷王國君主鮑德溫一世(Baldwin I)於1104年把這座教堂交由皇后 Arda 負責,讓本篤會的修女居住打理。她們在聖堂中另建一小堂,並設樓梯讓朝聖者可向下走到北池的一角,敬理耶穌的奇蹟。


換言之,現時在遺址上看見的破舊建築,是屬於第五世紀的那座大教堂的遺蹟。

鞭刑堂


那時,比拉多命人把耶穌帶去鞭打了。(若19:1)


基督信仰傳統在這地點紀念耶穌受難期間的兩個時刻:受鞭刑 和 被判死刑。這兩所小堂與方濟會會院--包括:方濟會聖經學院(Studium Biblicum Franciscanum)--相連 。

上圖中,紅色的是鞭刑堂;紫色的是判刑堂;藍色的是方濟會聖經學院。在判刑堂內和左邊(熙雍聖母修女會的「請看,這個人!」會院)有淺啡色的線,指出了『石鋪地』剩餘石塊的所在。

比拉多一聽這話,就把耶穌領出來,到了一個名叫「石鋪地」──希伯來話叫「加巴達」的地方,坐在審判座位上。(若19:13)

傳統認為,在判刑堂地下和熙雍修女會院地下的古老石板,就是《若》中所提到的「石鋪地」。遺憾的是,雖然這些石板確實古老,但仍較耶穌時代晚了一個世紀。據考證,這些石板其實是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us)在把耶路撒冷重新打造為一個完全羅馬化的城市 Aelia Capitolina 時所建造的一個希臘式廣場的遺跡。

傳說中的『石鋪地』
圖片來源

無論如何,在這地點,最早有聖堂的時間是大約第五世紀,及後有紀錄指出它名叫「聖索菲亞堂」(索菲亞=〔希臘〕智慧)。第七世紀的耶路撒冷宗主教 Sophron 曾寫道:「在這裏,索菲亞(智慧)的朋友之首曾在這裏聽見祂的判刑」。此後,再沒有關於這座聖堂的任何痕跡。

現存的鞭刑堂,始建於第十二世紀,及後多個世紀一直被荒廢。及至1838年,巴伐利亞君主馬斯米里安(Maximilian of Bavaria)將之贈於方濟會,聖堂才得重新開放,供朝聖者敬禮。在聖堂的正立面有石塊以茲紀念:


建築師 A. Barluzzi 於1929年著手修復聖堂,保留其中世紀特色。另外,值得留意的,是由 A. Cambellotti 所製的彩繪玻璃窗:


正中的是:耶穌受鞭打;左手邊的是:彼拉多金盆洗手; 右手邊的是:巴拉巴獲釋

另外,祭台上的天花設計,是個大刺冠:

圖片來源

苦路


四旬期常有的拜苦路,來源當然是耶路撒冷。不過,今天的十四處苦路,卻是在教會傳統中經了千多年發展,才演變成現在的架構的。自第四世紀,基督信仰在羅馬帝國獲得合法地位後,每年的聖週星期四晚上,信友都會從橄欖山遊行到加爾瓦略。他們會在革匝瑪尼停一站,然後經今天的聖斯德望門進入城,依循與今天苦路相約的路徑來走。不過,當時卻沒有任何苦路處停下唸特定經文。到第八世紀,苦路處開始增多,但路徑也起了幾次變化。及至第十四世紀,方濟會士重新安排這條讓朝聖者跟隨耶穌人生最後一個晚上的步履的路徑。起點定在他們的會院。來自歐洲的朝聖者,對這段重溫耶穌從受審到死亡的路程印象十分深,因此,他們紛紛自家鄉的聖堂內設置象徵來代表這段苦路,讓無法前往聖地朝聖的同鄉也能在舉行這敬禮。歐洲的苦路,按福音中的事件順序來排,共十四處。然而,當時耶路撒冷的苦路只有八處(當時的第八處就是今天的第七處)。由於來自歐洲的朝聖者認為,耶路撒冷的苦路應該與自己家鄉的苦路架構相同;因此,耶路撒冷的苦路架構也漸漸跟從歐洲傳統,把路程延伸到聖墓大殿之內。今天的苦路路徑,整體上成形於第十八世紀,但第一、四、五、八處則在第十九世紀時才定在現時的位置。

刻在「『請看,這個人!』拱門」下的 VIA DOLOROSA (苦路)字樣
然而,就耶穌受難的每一幕的位置,傳統所定的地點未必完全與歷史相符。例如,按考古發現,耶穌被判死刑的地方--即耶路撒冷的羅馬總督府,應該位於耶城的另一邊:

圖片來源
傳統認定的耶穌判刑地點,位於上圖中聖殿山左上角的 Antonia Fortress 的位置。這座 安東尼亞堡,屬大黑落德擴建聖殿山計劃的一部分,傳統以為耶穌是在該處被判死刑的。然而,據學古發現,大黑落德的宮殿(圖中:Palace of Herod;即後來的耶路撒冷羅馬總督府)是在耶城的另一邊。

無論如何,苦路是一條信仰之路,讓朝聖者藉著走在耶穌曾活過的土地上,走進歷代基督徒對耶穌苦難死亡和復活的紀念和靈修經驗之中,與耶穌基督一同面對祂的孤獨、痛苦,也同時體味祂的堅定和信仰。我認為,這才是苦路的意義。

耶路撒冷苦路路線圖:


第一處:歐瑪爾伊斯蘭小學(Madrasa al-Omariya)



圖片來源


這所學校本身,創建於1924年,以第七世紀時攻陷耶路撒冷的伊斯蘭哈里發歐瑪爾(串作:Omar 或 Umar)命名。以此作為苦路的起點(第一處:耶穌被判死刑),當然與這辦學實體無關。在這座學校之下,埋藏著一座重要的考古遺跡,就是大黑落德在聖殿山北牆西角所建的 安東尼亞堡 (Antonia Fortress)。學者從文獻所得,以模型重構其原貌如下:


以上有關 安東尼亞堡 的資料,是考古學者的研究所得,斷無問題。唯一的問題的,這裏是否當年的羅馬總督府,耶穌因而在其內被判死刑呢?

多年來,人們都以為如此,傳統亦因而定把第一處的地點定在這裏。不過,如上所述,學者大都認為,當年的羅馬總督府,在耶城的另一邊,所以耶穌被定罪的地方,大概不是這裏。不過,由於這裏被羅馬人用來囚禁犯人的監牢,因此,耶穌在人生的最後一個晚上在這附近逗留過,是不足為奇的。

苦路第一處 -- 由方濟會士帶領祈禱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一處:耶穌被判死刑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瑪26:59, 27:13-14; 若18:38; 瑪27:20,23,26)

司祭長和全公議會尋找相反耶穌的假證據,要把他處死。比拉多對他說:「你沒有聽見,他們提出多少證據告你嗎?」耶穌連一句話也沒有回答他,以致總督大為驚異。
比拉多說:「我在這人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來。」
司祭長和長老却說服了民眾,叫他們要求巴辣巴,而除掉耶穌。總督問說:「他究竟作了什麼惡事?」他們越發喊說:「該釘他在十字架上。」於是,比拉多給他們釋放了巴辣巴;至於耶穌,(比拉多下令)把他鞭打了以後,交給人釘在十字架上。

默想
耶穌默然受審,為的是停止一切強詞奪理的爭執,卻以緘默道出真理。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心靈慘痛不禁沉吟,凝思愛子意切情深,甚於利刃刺透心。

第二處:鞭刑堂


圖片來源

沒錯,其實是日下午行程中的另一個朝聖點,就是苦路的第二處。事實上,鞭刑堂其實就在第一處的斜對面。故不贅。

另外,留意第二處黑色圓形記號下方地上的半圓,這是傳統上第二處的記號:


在之後的苦路上,在其他一些苦路處中也會找到類似的半圓記號。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第二處:耶穌肩負十字架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瑪27:27-31;若19:17)
那時,總督的兵士把耶穌帶到總督府內,召集了全隊圍著他,脫去了他的衣服,給他披上一件紫紅色的外氅;又用荊棘編了一個茨冠,戴在他頭上,拿一根蘆葦放在他右手裏;然後跪在他前,戲弄他說:「猶太人的君王,萬歲!」隨後向他吐唾沫,拿起蘆葦來敲他的頭。戲弄完了,就給他脫去外氅,又給他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帶他去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自己背著十字架,走出城外。

默想
耶穌默然接受欺凌和侮辱,為的是停止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侮辱和踐踏,寧願克己忍受。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獨子之母殊福貞女,內心痛苦誰堪比汝,甚矣哀哉莫可語。

「請看,這個人!」拱門

於是耶穌帶著茨冠,披著紫紅袍出來了;比拉多就對他們說:「看,這個人!」(若19:5)

在耶路撒冷苦路第二處和第三處之間的路上,有傳統認為是彼拉多在其上指著耶穌向公眾說「請看,這個人!」的拱門。因此,它又名叫「Ecce Homo Arch」(『請看,這個人!』拱門)。這拱門現時是熙雍修女會「Ecce Homo Convent」(『請看,這個人!』會院;前身始建於1858年)的一部分。

然而,據考古學家查證,這拱門其實是屬於第二世紀(135年),是哈德良大帝在改造耶城時所建的廣場(見上述的古代石地板)的入口--三開拱門--的遺跡。據一張在1864年拍下的照片,拱門外貌如下:

圖片來源

另一張在1857年拍得的照片,看到拱門背面如下:

圖片來源

與今天的對比:

圖片來源

考古學家,根據其他的文獻描述,重構當年的三開拱門:

圖片來源

第三處:亞美尼亞天主教宗主教側小堂


圖片來源

在走過「請看,這個人!」拱門後一百米左右,在苦路(Via Dolorosa)與El Wad (Hagai) 街的轉角處,就到了第三處(耶穌體力不支,第一次跌倒地上)的地方:亞美尼亞天主教宗主教側小堂。這團體的人,雖然是亞美尼亞裔,但卻是波蘭國藉的。

耶穌的苦路上的三次跌倒,雖然在聖經中並無記載,也非基督信仰的教導,但卻是流傳於民間的說法。

其實,從聖地的歷史來看,這座側小堂算是相當新,是在十九世紀才與相連的座堂一同重建而成的(最初的是第十五世紀)。它的前身,是一所土耳其人的浴場。

側小堂內部:

圖片來源

經過聖物部,走下樓梯,就到達這裏的聖體小堂:

圖片來源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三處:耶穌體力不支,第一次跌倒地上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先知書 (依53:2-4)
他沒有俊美,也沒有華麗,可使我們瞻仰;他沒有儀容,可使我們戀慕。他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他真是個受苦的人,熟悉病苦;他好像一個人們掩面不顧的人;他受盡了侮辱,因而我們都以他不算什麼。然而他所背負的,是我們的疾苦;擔負的,是我們的疼痛。

默想
耶穌默然受人鄙視,為的是停止我們對人、對自己無情的鄙視,真正去尊重「人」。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榮光之子如斯慘創,仁慈之母見而悽愴,悲復悲兮痛久長。

第四處:亞美尼亞天主教宗主教座堂 -- 痛苦聖母(或:七苦聖母)堂



稍作簡介。其實,在基督信仰正式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主曆380年)很久以前,基督信仰已傳到羅馬帝國境外的屬國亞美尼亞(當時稱為 Edessa「埃德薩」)。傳說,早在主曆30年,宗徒巴爾多祿茂和達𨺗曾治好埃德薩王亞布加爾五世(Abgar V)的癩病,因而使他皈依基督信仰。然而,有關基督信仰如何傳入埃德薩的問題,則沒有史料提供更詳細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在301年,埃德薩王提理達三世(Tiridates III)正式奉基督信仰為國教,足足早羅馬帝國79年。

基於一些教義上的爭端,亞美尼亞教會在加采東大公會議(451年)後自立門戶,是為「亞美尼亞宗徒教會」。此後,間中有少許亞美尼亞人皈入天主教,但天主教在亞美尼亞並未建立任何教會。及至1742年,教皇本篤十四世重新建立亞美尼亞天主教會,以宗主教為領袖,允許他們按其傳統方式舉行禮儀,有自己的教會法,屬自治東方禮教會之一。

回到朝聖路程。從下圖可見,如果我們面向第三處時,一轉向右手邊,就是第四處(留意照片右上方的黑色圓形部分,就是第四處的標誌):


也許一條短片也讓大家更有方向感:


這座痛苦之母堂(按亞美尼亞傳統的稱呼:Our Lady of Spasm=聖母抽搐堂〔按:我猜意思是聖母痛苦哭泣到抽搐吧⋯⋯〕),始建於1881年。

苦路第四處的標誌,在聖堂前庭入口:


第四處是紀念耶穌在苦路上遇見聖母的一幕(福音中並未記載),因此在聖堂內也有耶穌遇見聖母小堂: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四處:耶穌遇見了自己的母親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路2:34-35)
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他的母親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默想
耶穌默然讓母親為他受苦,為的是讓我們體恤世間所有父母為兒女擔憂之苦,學會為愛而受苦。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目睹愛子橫遭極殃,慈容黯淡涕淚滂湟,孰能見此不同傷。

第五處:基勒乃人西滿小堂



第五處是紀念基勒乃人西滿在苦路上被迫為耶穌背負十字架(谷15:21)的方濟會聖堂:


聖堂入口上方刻有:第五處 -- 十架被放在基勒乃人西滿身上


這座小堂始建於1229年,是方濟會在耶路撒冷的首個根據地。

在聖堂正立面右方有一塊石,傳說是耶穌在背負著十字架走苦路時,因疲倦用手掌撐著牆壁而生的掌印: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五處:西滿背負耶穌的十字架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路23:26)
他們把耶穌帶走的時候,就抓住一個從田間來的基勒乃人西滿,把十字架放在他肩上,叫他在耶穌後面背著。

默想
耶穌默然接受人的幫助,為的是讓我們學會幫助別人、接受幫助、互相幫助。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見子耶穌受盡艱辛,為救其民願捨己身,慘被鞭打酷絕倫。

第六處:主容堂(或:聖韋羅尼䕒堂)



從第五處走向第六處之間,朝聖者會漸漸感受到,他們已逐漸步上加爾額略山。第六處的標誌就在這兩道門中間。上有黑色金屬圓盤上的 VI ,下有一石塊,刻著此處苦路所紀念的一幕:「6ST / PIA VERONICA FACIEM CHRISTI LINTEO DETERCI」(虔誠的韋羅尼䕒用布撫抹耶穌的面容):


這兩道門後面的,其實是所特別為這一處而建的希臘禮天主教小堂:聖韋羅尼䕒堂。民間傳統認為,韋羅尼䕒(Veronica)這名字,來自兩個拉丁單字:vero / -a / -um (真)+ icon (圖像、形像),並與傳統說法中苦路的這一幕(四福音皆無記述)連結起來。然而,從字源學上說,這名字來自希臘語「Βερενίκη」(音:Berenikē),意思是:「帶來勝利者」(φέρειν, phérein, 帶來 + νίκη, níkê, 勝利)。

聖堂的入口,是左手邊的那道門,但通常都是不開門的。右手邊的藍色門後,是一個細小的聖物部,由耶穌小姊妹打理。

這所小堂的正式名稱是:主容堂(Church of the Holy Face),因為這裏奉為主保的,是耶穌的面容本身。小堂內貌如下: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六處:韋羅尼加為耶穌抹面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聖詠 (詠69:21)
侮辱破碎了我心,使我憂傷難過;我期望有人同情,卻未尋到一個。我渴盼有人安慰,也未找到一個。

默想
耶穌默然接受人的安慰,為的是教我們懂得安慰他人、接受安慰、彼此安慰。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痛苦之母愁腸百結,因見聖子備遭磨折,祈你許我共痛切。

第七處:耶穌第二次跌倒



耶穌的第二次跌倒,現時在這處紀念。在耶穌時代,傳統認為這裏就是古耶城的城門;換言之,耶穌離開耶城,走上加爾額略山的地點就在這裏。此處也是哈德良在主曆第二世紀把耶路撒冷全面羅馬化的計劃中的大十字路口,是 Cardo Maximus(南北向大道)和 Cardo Decumanus(東西向大道;相當於現在的苦路)。此處旁邊是一所方濟會的小堂,於1875年建成。

小堂祭台旁有樓梯通向二樓,但不對外開放:

圖片來源

祭台下有幅畫,描繪苦路第七處的一幕:

圖片來源

從聖堂入口右方走下三道樓梯,便可到達聖堂內的另一個小堂:

圖片來源
在下樓到小堂之間,有一條古柱,是第二世紀哈德良時代城市大道交匯處四柱亭(tetrapylon)的遺跡。四柱亭的例子:


順帶一提,在第十六世紀之前,這裏其實是第八處,也是當時苦路的結束點。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七處:耶穌再次不支倒地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先知書 (依53:4-6)
我們還以為他受了懲罰,為天主所擊傷,和受貶抑的人。可是他被刺透,是因了我們的悖逆;他被打傷,是因了我們的罪惡;因他受了懲罰,我們便得了安全;因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了痊癒。我們都像羊一樣迷了路,各走各自的路;但上主卻把我們眾人的罪過歸到他身上。

默想
耶穌默然跌倒,為的是讓我們接納自己的跌倒,體諒他人的跌倒,且能互相扶持,重新振作。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代求你子被刺聖心,增我心靈虔敬熱忱,常加愛慕情意深。

第八處:耶穌對熱心婦女說話


圖片來源

第八處紀念的一幕,唯獨《路》有記載:耶穌在路上遇到一群熱心婦女,並停了下來說話。此處的所在,是希臘東正教聖加勒林博修道院的外牆。此苦路處的黑色圓盤標記下另有雕刻,上面刻有一個十字,並有銘文:IC-XC NI-KA(=耶穌 基督 得勝〔或:勝利者〕):

圖片來源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八處:婦女為耶穌痛哭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路23:27-28)
有許多人民及婦女跟隨著耶穌,婦女搥胸痛哭他。耶穌轉身向她們說:「耶路撒冷女子!你們不要哭我,但應哭你們自己及你們的子女。」

默想
耶穌默然接受人為他痛哭,為的是讓我們懂得哭泣,懂得流淚:同情孤寡,憐憫蒼生。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懇祈慈母分你悲情,並將你子身受酷刑,深深銘刻我心靈。

第九處:科普特(=埃及)教會聖海倫娜教堂


圖片來源

按耶路撒冷城的行政街道劃分來說,第九處並不在 Via Dolorosa (「苦路」在今天耶城中是一條正式的街道名稱)上。走到第九處時,其實朝聖者們已進入了聖墓大殿的範圍。事實上,第九處所在之處,乃埃塞俄比亞東正教修院和科普特東正教修院的入口。而這兩座修院,就在聖墓大殿(地底的)聖海倫娜堂的天台上:


附近也有科普特教會和埃塞俄比亞教會的小堂。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九處:耶穌第三次跌倒在地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先知書 (依52:14; 53:10-11)
凡看見他的人,對他不勝驚愕,因為他的容貌損傷得已不像人,他的形狀已不像人子。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難折磨他;當他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贖罪祭時,他要看見他的後輩延年益壽,上主的旨意也藉他的手得以實現。在他受盡了痛苦之後,他要看見光明,並因自己的經歷而滿足;我正義的僕人要使多人成義,因為他承担了他們的罪過。

默想
耶穌默然接受自己的無力、無助,為的是教我們接受自己最終的無力、無助,惟有依靠天主的扶助和力量,我們才更懂得互相扶持。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聖子耶穌為救我們,遍嘗苦辱並以身殉,祈導我們出迷津。

第十處:聖墓大殿 -- 法蘭克小堂


小堂內的祭台:


中世紀時代,朝聖者是直接從這小堂走上加爾額略山的。朝聖者面向祭台時,左手邊的牆原本是沒有的,那原本是經這小堂上山的通道。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十處:耶穌被剝去衣裳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路23:32-35)
另有兩個凶犯,也被帶去,同耶穌一同受死。他們既到了那名叫髑髏的地方,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也釘了那兩個兇犯: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耶穌說:「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他們拈鬮分了耶穌的衣服。民眾站著觀望。

默想
耶穌毅然替仇視他的人求寬恕,為的是停止人間的仇視,化解了人間的寃孽。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十字聖架救贖之銓,聖子聖難償我罪愆,懇饒我咎復天緣。

第十一處:聖墓大殿 -- 被釘堂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十一處:耶穌懸在十字架上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若19:25-27)
在耶穌的十字架傍,站著他的母親和他母親的姊妹,還有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和瑪利亞瑪達肋納。耶穌看見母親,又看見他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女人,看,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就從那時起,那門徒把她接到自己家裡。

默想
在十字架下,耶穌將愛徒交託予母親,將母親交託予他所愛的門徒,為的是教我們懂得互相交託,重建骨肉之情。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童貞聖母神聖之后,賴你慈恩允我哀求,得常與你同悲愁。

第十二處:聖墓大殿 -- 十架堂


祭台上(四邊都有的)刻的希臘文:

ΘΕΟΡΡΥΤΩ ΑΙΜΑΤΙ ΚΕΝΩΘΕΝΤΙ, ΔΕΣΠΟΤΑ ΧΡΙΣΤΕ, ΕΚ ΤΗΣ ΣΗΣ ΑΧΡΑΝΤΟΥ ΠΛΕΥΡΑΣ ΚΑΙ ΖΩΟΠΟΙΟΥ ΘΥΣΙΑ ΜΕΝ ΠΕΠΑΥΤΑΙ ΕΙΔΩΛΙΚΗ, ΠΑΣΑ ΔΕ Η ΓΗ ΣΟΥ ΤΗΣ ΑΙΝΕΣΕΩΣ ΤΗΝ ΘΥΣΙΑΝ ΑΝΑΦΕΡΟΜΕΝ.

意思大概是:

藉傾流的聖血,主基督,從祢無玷且給予生命的肋旁,祭獻已壯麗地完成,但整個世界,我們向祢獻上讚頌之祭。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十二處:耶穌在十字架上捨生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谷15:33-34,36;路23:46)
從中午開始,遍地黑暗;直到下午三時,耶穌大聲呼喊說:「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有一個人跑過來,把海棉浸透了醋,綁在蘆葦上,送上去給他喝。
那時,耶穌大聲呼喊說:「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說完這話,便斷了氣。

默想
耶穌甘心為義而捨棄生命,甚至捨棄自己作為天主的尊嚴,為的是停止寃寃相報,以暴易暴,卻以仁慈、寬恕和愛,去化解一切仇恨。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耶穌五傷安慰之源,耶穌聖死救贖之鍵,賜我信心永貞堅。

第十三處:聖墓大殿 -- 傅油石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十三處:聖母懷抱耶穌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若19:31-34)
那天正值安息日的前夕,而那安息日又是大節日,猶太人不願在安息日有屍首留在十字架上,就來請求比拉多打斷他們的腿,把屍首拿去。於是兵士來了,先後把釘在耶穌左右二人的腿打斷了;可是,他們來到耶穌跟前,看見他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他的腿;但是,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他的肋膀,立刻流出了血和水。

默想
耶穌接受人加於他的死亡,為的是要以死亡,來戰勝使人死亡的罪惡,使死亡成為一股力量,喚醒人去寬恕、去珍惜、去愛。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將有一天靈肉分離,請勿棄我使瞻聖儀,永沐榮光無盡期。

第十四處:聖墓大殿 -- 聖墓陵




苦路經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

英國奇徹斯特聖李察堂的苦路畫(由David O'Connell (1898-1976) 繪製)

第十四處:耶穌被埋葬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單膝跪下)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起立)

福音 (若19:38-42)
這些事以後,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他因怕猶太人,暗中作了耶穌的門徒──來求比拉多,為領取耶穌的遺體;比拉多允許了。於是他來把耶穌的遺體領去了。那以前夜間來見耶穌的尼苛德摩也來了,帶著沒藥及沉香調和的香料,約有一百斤。他們取下了耶穌的遺體,照猶太人埋葬的習俗,用殮布和香料把他裹好。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上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在那園子裏有一座新墳墓,裏面還沒有安葬過人。只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墳墓又近,就在那裏安葬了耶穌。

默想
耶穌被埋葬,為的是讓人懂得埋葬過去,找到力量開展新的一頁。

祈禱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基督,求你垂憐。    
眾:基督,求你垂憐。
領:上主,求你垂憐。    
眾:上主,求你垂憐。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單膝跪下) 
眾:求你垂憐我們。(起立)

眾唱:聖子高懸十字架上,慈母悲傷哀立其傍,舉目仰望淚流長。

簡短講道(分享)
默想
信友禱文
(為受苦者、為眾人的得救祈禱...在所有祈求之後:)
眾:天主經、聖母經、聖三光榮經
領:主、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
眾: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三次)
領:天主,為你所受的苦難,
眾:求你垂憐我們。(三次)
結束歌詠





參考資料:

  • MARTIN, James (S.J.). Jesus: A Pilgrimage. NY: HarperOne, 2014.
  • MURPHY-O'CONNOR, Jerome (O.P.). The Holy Land: An Oxford Archeological Guide. Fif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RAPP, David, and Hanan ISACHAR. Churches and Monasteries in the Holy Land. NY: Arcade Publishing, 2015.
  • 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