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Sola Cruce(唯靠十架)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Sola Cruce(唯靠十架)

人或多或少都會以為,一個人過得愈刻苦,他看起來就愈像高人一等、愈神聖。因此,在讀到今天耶穌派遣門徒時,加上了一些令一般人以為不可理喻的限制(無錢袋、無行囊,甚至不穿鞋),讓不少讀者更加認定:「對吧!愈是跟隨耶穌的人,不是愈刻苦、愈貧乏的嗎!」。不過,耶穌的意思,真的就像字面意思那般;抑或,我們要看深一層?

耶穌派遣十二宗徒,是三部對觀福音(=瑪 // 谷 // 路)都有記述的。不過,耶穌另曾派遣七十二(或七十,視乎你取讀哪一份手抄本)人,則為《路》所獨有。這群人是從哪裏來的?他們也許確實是耶穌在地上公開生活時所派遣的另一隊人。然而,他們也有可能是《路》作者用來預示(preview)耶穌復活後的教會向列邦伸展的傳教使命。畢竟,當中具象徵性的七十二(或七十)是聖經中以為世上所有國家的經典數目,這可見於《創》第十章的萬國列表(七十是希伯來文的數目;七十二則是古希臘譯本的數目)。因此,這七十二(或七十)人的派遣,很可能也意指教會的整體傳教使命,也不(只)是在耶穌地上生活的時候。由於按《宗》和眾保祿書信的描述,早期教會團體主要是由留宿市鎮家宅中的人(小團體)所組成,因此路作者很可能想我們以這畫面來理解這七十二(七十)人的派遣,作為一般基督信仰傳教行動的典範(paradigm)。這樣說來,這段福音今天對我們來說又有甚麼意義?

首先,是「無錢袋、無行囊,甚至不穿鞋」。莫講今時今日,即使古代,在巴勒斯坦地區,沒有人會不帶錢袋、行囊,不穿鞋。身無分文,連留在原地都活不了,更何況出外。沒有行囊,則甚麼行裝、外衣,都帶不了。沒有鞋,任你腳板多厚,也捱不住長途跋涉的石路。簡言之,這樣不合理的做法,目的就是讓人看出這群人與別不同。這樣做,就成了一種象徵(sign),意思是:我們是全然信靠天主的人,我們靠天主保護,靠祂安排的接待人提供食宿。

接著,是「沿路不要打招呼」。耶穌也許不是要他們門徒六親不認,因為古近東的習俗,旅途中遇到熟人(類似中國人的他鄉遇故知),定會寒暄一番,把家人朋友同事的狀況通通問一遍。耶穌要他們避免,大概是這類時間甚長的『打招呼』。換言之,耶穌認為,這次為祂作準備(祂是派他們到祂準備前去的城市;見1節),是緊急之事,不宜蹉跎。

然後,是「向每戶祝平安,無論接受與否」。這一點確實是各基督宗派(天主教也不例外)曾經嚴重違反的,可幸大部分都已改過。對天主國的接納,是要心悅誠服的,不可靠威迫利誘。人家接受與否,最後命運自有發展,傳訊者不應也不可逾越份制,僭越天主之位,定他人之罪,甚或施以武力。

最後,在門徒們功成歸來時,耶穌還加了:「不因降魔而喜,要因名記天上而悅」。這一點,更是貫穿三篇讀經的思想。人的平安和人世間的和平(peace),只來自上主。而人之所以能夠肯定上主會給予平安,是因為上主對人的愛,如初為人母者之於襁褓嬰兒(的確,值得留意,《依》把上主描寫為母親──女性形象)。

因此,保祿能夠說,一切來自世界的原則都不再重要。血統出身、法律條文、甚至傳教數字(有時,我們難免墮入一種謎思,一個團體的新領洗人數愈多,或新聖召數目愈來,就愈好;我不敢說這是不對,但感覺卻好似銷售員追每月指標般,聽起來有點商業化)都不再重要。

保祿之所以會這樣說,因為他重申,世上只有一個原則:十字架。唯一重要的是,十字架使一個人成為新的創造(new creation)。因此,人要不完全不誇耀,要不就只因十字架而誇耀。畢竟,為人帶來平安和憐憫的,只有十字架。即使某人或團體傳教數字再高,他們不過是收割已熟莊稼。使這些莊稼成長、結果的,也只有十架上基督。


因此,人無須為刻苦而刻苦。使人親近天主的,是對祂的信靠,並以十字架為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