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難能可貴的愛(上)

神學展望:《愛的喜樂》- 系列 

難能可貴的愛(上)


尚邦樞機(Card. Schönborn
梁展熙

尚邦樞機(Card. Schönborn
教宗方濟各在一次記者招待會【註一】中,推薦尚邦樞機(Card. Schönborn)在《愛的喜樂》發佈會中的致辭【註二】,作為理解這份文件的輔助。本欄將一連兩期翻譯該篇致辭全文,讓未有官方華語譯本的我們先試嚐「愛的喜樂」。

***

2013313日晚上,剛當選的教宗方濟各向聚集在伯多祿廣場上的和全世界的人說的第一句話是:「晚安!」。教宗新文件的措辭和風格,與這問候一樣簡單。這份勸諭雖沒那麼短,但同樣貼近現實。在這200頁裏,教宗就以這樣具體和簡單的方式,用好像2013313日晚上的窩心說話,來談及「家庭中的愛」。這就是他的風格;他希望用最具體的方式來談論人生的各方面,尤其是家庭──人生最基本的事。

事先聲明:一般教會文件的文體並不大眾化,但教宗的這份文件卻通俗易懂。那些並不因其長度而卻步的人,會因它的具體和貼地而喜樂。教宗方濟各『心水清』地談論家庭,這在云云教會訓導文件中可不常見。

在正式談及這份文件之前,我想談談,在私人的層面,為何閱讀它為我帶來了喜樂和感激,甚至強烈情緒。在教會就婚姻和家庭的論述中,有時有種傾向,也許是不自覺的,把人生的家庭實況分成兩路。一方面有那些「合乎常規」的婚姻和家庭,他們循規滔距,事事『美好』、『井然有序』;另外,就是那些有問題的、「不合常規」的情況。單單「不合常規」四個字就彷彿意味著,兩者的區別是清清楚楚,毫無含糊之處的。

按這思路,那些發現自己身處「不合常規」家庭那邊的人,就只好接受自己是在「合乎常規」家庭的對岸。我個人就意識到這樣對那些來自「拼湊補釘」(patchwork)家庭的人來說是多麼難受,因為我自己就來自這樣的家庭背景。教會就這問題上的論述,有時會帶來傷害,並有一種拒人於千里的感覺。

教宗方濟各為他的通諭所定的指導思想是:「就是要讓所有人都融入」(AL 297Si tratta di integrare tutti),因為這是對福音的基本領悟:我們全都需要慈悲!「讓你們中那沒有罪的,先拿石頭擲她吧!」(若8:7)。無論我們的婚姻或家庭情況如何,我們全都是在旅途中。即使是一段事事『美好』的婚姻,也是在旅途中。它必須成長、學習,並克服新階段。它經歷過罪過和失敗,也需要修和以及重新開始,一直到老(見AL 297)。

在沒有分類歸邊的情況下,教宗方濟各成功地談及到所有的情況,就是以與天主心意、耶穌雙眼息息相關的最慈善目光(見AL 297),這目光並不把任何人排除在外,接納所有人,並把「福音的喜樂」帶給所有人。因此,閱讀《Amoris Laetitia》(AL=愛的喜樂)是這麼撫慰人心。沒有人要感到被判了死罪,沒有人被看不起的。在這接納的氛圍內,基督信仰就婚姻和家庭的論述就成了邀請、鼓勵,成為我們能夠相信的、真的沒有排除任何人的愛的喜樂。對我來說,《愛的喜樂》首要是一次「語言上的事件」(avvenimento linguistico),就像《福音的喜樂》一樣。在教會論述裏,有些事已經改變。這措詞上的改變,在主教會議期間已可看到。在2014 10月和201510月的兩次主教會議期間,大家已能夠清楚感受到語調更富尊重:無論一個人身處不同情況,他都被接納,沒有被馬上判斷和判刑。《愛的喜樂》一直取用這語調。在這語調背後的,當然不僅是措詞的選擇,更是在面對一個人時所應有的基本尊重,因為一個人永遠不會首先就是一個『類別』中的一個『問題個案』,而是一個獨特的人,背負著他的歷史,以及他與天主同行,同時走向天主的路程。在《福音的喜樂》中,教宗說,在「其他人」這塊聖地前,我們必須脫去腳上的鞋(EG 36)。這基本態度貫穿整份勸諭。這也是另外兩個關鍵字的最深層因由:去辨別和去陪伴。這兩字並不只是用於那些「所謂的不合常規情況」(教宗強調「所謂的」三個字!),而適用於所有人、每段婚姻、每個家庭。事實上,所有人都在旅途上,因此所有人都需要「辨別」和「陪伴」。

這份文件帶給我的喜樂就是,它始終如一的克服了在「合乎常規」與「不合常規」之間的那道人造的、膚淺的、非此即彼的分界,並使所有人都隸屬福音的共同要求之下,誠如聖保祿所言:「因為天主把所有人都禁錮在背叛之中,是為要憐憫所有人」(羅11:32)。

這貫徹始終的「包容」(inclusione)原則當然使一些人憂慮。當中有否一些說話偏向相對主義?時常呼喚慈悲會否成了放任縱容?那些不可越過的界線,那些客觀上必須定義為不合常規或有罪的情況,是否已不再存在?這份勸諭是否傾向一種寬鬆,給人一種可以「事無不可」(anything goes)的感覺?難道耶穌的慈悲不是嚴肅的、要求高的嗎?

為澄清這一點:教宗方濟各就他的意向和我們的任務這兩層面上都沒有留下疑問:

既為基督徒,我們就不能只是為了不去逆當下思潮而行,只為了時髦,或只為出於在面對道德和人性的惡化時所感受到的無力感,而放棄提倡婚姻。這樣,我們便剝奪了世界得到我們能夠──而且必須──帶出的價值觀。當然,停留在譴責現有之惡是毫無意義的,彷彿這樣我們便可改變事情。依靠權威把規則強加於人也是毫無幫助的。相反,這要求我們付出一種更負責任和更大方的努力,就是提出選擇婚姻和家庭的理由和動機,好使人們更願意回應天主給予他們的恩寵」(AL 35)。

教宗方濟各確信,基督信仰的婚姻和家庭觀,即使在今天,依然吸引。但這觀念也需要「一份帶有健康的自我批判的反思」(una salutare reazione autocritica):「我們必須要謙虛並面對現實,承認有時我們表述我們的基督徒信念和我們對待其他人的方式,也有份導致我們現在所痛心的境況」(AL 36)。「我們曾就婚姻表述過一個太抽象的神學理想典範,幾乎就是人工製造的一樣,遠遠不符合家庭本身的實際情況和可行性。這樣過份的理想化,尤其當我們尚未喚醒人們信靠天主的恩寵時,往往沒有使婚姻變得更值得嚮往和更吸引,反而幫倒忙」(AL 36)。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