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旱災與饑荒之禍 上主的三件奇事

古經今讀

旱災與饑荒之禍 上主的三件奇事

乙年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讀經一:列上17:10-16

            一如常見,禮儀因各種原因──【我猜是為呼應福音選讀中把最後的銅錢都獻出的寡婦】──而把一段完整敘述(列上17:1-16)的下半部分的一部分定為讀經一。那部分的內容,主要是一位寡婦願意將最後一把麵粉和最後一點油先為厄里亞做餅。但如果我們就這樣去頭去尾地──【學術點說,就是「去處境化地」(decontextualized)】──讀舊約的話,難免會錯過當中更深層的意義。今天的讀經一,正是一例。

***

1】來自基肋阿得的僑居者[*1a]、提市貝人[*1b]厄里亞對阿哈布說:「[正如]上主[=YHWH;下同]、以色列的天主是活著的[*2]──而我是站在祂面前的,除了透過我口的說話外,這些年定不會有露水和雨水!」【2】上主便有說話[來]到他那裏,說:【3】「[你要]從這裏走吧!要面向東方!你要把自己藏在約但河前[*3]的革黎特校河谷中。【4】你將從那河谷中喝[水],我已命令了眾烏鴉在那裏維持你[的性命]」。【5】他便起行了,他便按上主的說話做了。他便起行了,他便居住在約但河前[*3]的革黎特校河谷中。【6】那些烏鴉一直在早上帶給他麵餅和肉,在晚上[也帶給他]麵餅和肉。從那河谷中他喝[水]。【7】一些日子之後,那河谷便乾涸了。因為在那地[方]一直沒有灑雨。

[*1]《思高》譯作:「基肋阿得提市貝[*1a]出身的提市貝人[*1b]……」。這裏很難說那個譯本才算準。因為,最傳統的舊約希伯來文本傳統,是沒有元音(元音即俗稱的「響音」;without vowels; aka., undotted)的。而在沒有元音的希伯來文中,ab都是「TŠBY」。然而,按傳統應受的(textus receptus)希伯來語傳統《瑪素勒本》(the Masoretic text),在配以元音後,a是「tōšaḇê」(sojourners of, strangers of;…的眾旅居者、僑居者之[一]),b是「tišbî」(Tishbite;提市貝人)。由於外語現行大部分譯本,均以《瑪素勒本》為規範(normative),故上譯。唯《瑪素勒本》並非絕對唯一的對傳統沒元音的文本的詮釋。
[*2]希伯來原文:「ḥay」(lit. living, alive),本義:活著的、活生生的。這字常用來作誓詞(oath, swear)的開始,於此正是兩例。但將之直接譯作:「我以……起誓」,又似乎不盡合乎原文字義。
[*3]希伯來原文:「ʿal-pǝnê hayyardēn」(lit. upon the face(s) of the Jordan),字義:在約但[河]的[表]面上。古希伯來語學大都同意,詞組「ʿal-pǝnê」(lit. upon the face(s) of =在…的[表]面上),有「在…之前」(before)。曾有學者一度猜測,這可能也有「在…的東面」的意思,但學界對此一直抱有保留(見:Gesenius-B. ad loc.THAT 2:445 Wüst Untersuchungen 1:35121

            要了解厄里亞這個人,甚至要了解他的使命,也許他的名字本身是鑰匙之一。他的名字,希伯來原文是「ʾēliyyāh(û)」。這名字其實由兩部分組成:「ʾēli」+「yāh」(my-God [is] YH[WH]),意思是:「上主(=YHWH;慣譯作雅威)就是我的天主」。

            此外,《列王紀上卷》先後八次稱厄里亞為提市貝人(Tishbite,來自Tishbe的人)。但美籍舊約學者迪菲歷斯(DeVries, 2003:216)指出,學界甚至有人提出,把這八次全都改為「旅居者、僑居者」(見[*1])。他們所舉的理由如下:一)當時的基肋阿得地區是個林木滿佈的荒涼地區,人跡罕至。二)厄里亞的旅居生活:以本故事為例。提市貝(地圖上的Tishbeh)在約但河以東,他卻突然在北國首都撒瑪黎雅出現,在國君阿哈布面前發佈上主口諭。然後退回約但河。接著又一路向北,走到北國邊境以外的城邦漆冬(地圖上的Sidon)以南數哩的一個小城匝爾法特(地圖上的Zarepheth)。


        回到故事之中。厄里亞突然出現在阿哈布面前,引述天主的口諭,要停止大地的水份,直到有新指示為止。又要回顧一下。就在上一章的結束,申命學派作者告訴我們,阿哈布娶了漆冬王的女兒依則貝耳為妻,並開始為她的神巴耳到處建廟。而當時的外邦人聲稱,巴耳是暴風雨(storm)和生產(fertility;包括農作物的生產和人的生育繁衍)之神,掌管朝露雨水。由此可見,上主此舉旨在挑戰巴耳神的追隨者。

            在傳達了神諭之後,上主馬上要厄里亞離開,越過約但河──【此河是當時以民出谷後被視為進入應許之地的門檻,象徵意義可想而知】──,但似乎並不是為了逃避阿哈布王的追捕。迪菲歷斯認為,這更有可能表達出上主的威脅馬上生效。而厄里亞要逃去的地方,是個名為革黎特校(Kerith / Cherith)的河谷的。古今的史學者都嘗試找出其具體位置,均一無所獲。無論如何,在此河谷中,上主至少可在大地乾旱饑荒之時為祂的先知提供飲食。

***

8】上主便有說話[來]到他那裏,說:【9】「[你要]起來吧!往屬於漆冬[地區]的匝爾法特去吧!你要在那裏住下來!看哪!我已命令了一位寡婦在那裏維持你[的性命]」。【10】他便起來,往屬於漆冬[地區]的匝爾法特去了,他便進了那城的入口。看哪!那裏有位寡婦正在收集樹枝。他便叫了她[一聲],說:「請妳用個器冊拿水來給我吧!我要喝[水]」。【11】她便去拿了。他便叫了她[一聲],說:「請妳順手[*4]拿塊麵餅給我吧!」。【12】她便說:「[正如]上主、你的天主是活著的[*2],我沒有糧食,而在罐中只有一把麵粉,和壺中的少許油。看啊!我在收集一些樹枝。我將進去把它們弄好,給我和我的兒子。我們要吃了它,便要死去」。【13】厄里亞便對她說:「[妳]不要害怕!按妳的說話去做吧!但要先從中為我做個小麵餅!並要拿出來給我!然後才為妳和妳的兒子做吧!【14】因為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這樣說了:『罐中的麵粉將不會耗盡,壺中的油將不會缺少。直到上主把雨水給予泥土的那天為止』」。【15】她便去按厄里亞的說話做了。她、他和她全家便吃了許多天。【16】罐中的麵粉並沒有耗盡,壺中的油也沒有缺少。正如上主透過厄里亞所說的話一樣。

 [*4]希伯來原文:「bǝyādēḵ」(lit. in/at/with/by your(f.) hand),字義:在 / 藉妳的手。我在讀希伯來原文時直覺其有「順手、順道、順便」的意思。這與《思高》相同。

            但上主的威脅確實無遠弗屆,就連那河谷都乾涸了。上主於是指示厄里亞直接離開北國以色列的國境(地圖上的Israel),來到匝爾法特,那是個位於漆冬以南約七英里的地中海沿岸小城。上主並對他承諾,那裏會有個寡婦──當時一般來說社會上最貧窮的人──將會給他食物。在他找到她以後,她應了他的要求去給他拿水;但當他也要求食物時,她卻淒慘地回答,說她只是在準備人生的『最後晚餐』,然後就同兒子一起餓著等死。

            此時,厄里亞一邊安撫她,對她說:「不要害怕!」;但一方面又更進一步地挑戰她的信心,要她先為自己做餅然後再為他們母子倆做餅;他更在說話的結束時,補上一段救恩神諭(見14節),說她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麵粉和油,直到上主再次降雨為止。

            在最後兩節,在交代了先知的說話應驗了許多天之後,故事突然終止。

***

            簡言之,這段敘述,首先是上主藉旱災來挑戰人們對巴耳神的所謂信仰。這一點,將在《列王紀》往後的篇幅中不斷重現。但與此同時,申命學派作者在這次『自然』災害的背景下,讓天主行三件奇事。

        首先,當然是厄里亞在旱災饑荒的情況下,仍有水可飲,有糧可食。其次,也當然是那位寡婦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糧油。那麼,最後一件奇事是甚麼?這是最令人驚奇的,就是那位寡婦能夠對厄里亞有如此信心,在只剩下最後一把麵粉的情況,仍決定相信一個旅居者──外來人、陌生人──厄里亞的說話,先為他做餅,然後才為自己和兒子。迪菲歷斯(218)說天主給了她此般信心。但我相信,若人不從天願,天亦難改人心。

            願上主祝福你、守護你,願上主使祂的臉光照你,施恩於你,願上主仰起臉眷顧你,賜你平安!(戶6:24-26

梁展熙

------------------------------------
參考書目:
  • DeVries, Simon J. 1 Kings. 2nd edition.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12.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03.
  • Jenni, E. Ed. Theologisches Handwörter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THAT] 2 vols. Stuttgart, 1971–1976.
  • Koehler, Ludwig, Walter Baumgartner, M. E. J. Richardson, and Johann Jakob Stamm.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