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此代未逝諸事悉成? 如何閱讀默示文學

聖言啟航

乙年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梁展熙

此代未逝諸事悉成? 如何閱讀默示文學 

   「我實在告訴你們:非到這一切發生了, 這一世代決不會過去」(谷13:31),耶穌這樣對門徒說。但一代又一代都過去了,耶穌所說的日月失光(24節)、地動天搖(25節)、人子降來(26-27節),似乎一直在令等待的人失望。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默示文學

   《馬爾谷福音》第十三章,學界稱之為《小默示錄》(the Little Apocalypse)。的確,「默示」,並不只是一部書的名稱,如《若望默示錄》;而是一種文章體裁,當中描繪的是一種由默示思想引伸出來的世界觀,包括:對歷史既有命定觀而且悲觀,預計世界會在一些巨大而且迫在眉睫的災難中完結,對人生有二元觀──非正即邪,以及常富天地劇變的畫面。這類的文體一般由(自視為)義人卻被世間大勢所迫害的一方寫成。
事實上,默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在聖經中並不罕見。默示文學在舊約中有承接先知文學:依廿四至廿七章、卅三、卅四至卅五章;耶33:14-26;則卅八至卅九章;岳3:9-17;匝十二至十四章中初現,及至達七至十二章發展成熟。在新約中默示文學繼續發展,見:瑪廿四章、25:31-42;谷十三章、得下二章,以《默示錄》最為人所熟知。

末世日子的預言

   的確,歷史中有不少基督徒曾嘗試預言耶穌再來的日子。早有如教父羅馬的希頗里特(Hippolytus of Rome)【1】及其師傅聖依勒內(St Irenaeus)【2】。他們抱持古猶太傳統,認為創世週的首六天是代表人類歷史的首六千年,再推斷所謂的敵基督(anti-Christ)會在第六階段現身。然後,隨著基督再度來臨以摧毀邪惡並為義人建立天主國度,千禧國度將渡過第七個千年,正如創世週中的安息日所代表的。
比爾茨及其紅月末日預言

   事實上,這類預言在歷史上從未停過。在維基百科中便可找到這類預言的列表【3】。對美國基督新教牧師比爾茨(Mark Biltz)就曾預言耶穌會在2015928日的血月月全蝕時再來【4】。這預言當然沒有成真。

   從這現象看來,無論古今,世人都有一共通點:每逢發現一些所謂徵兆,自會有人[無論真心『虔誠』或企圖發宗教財]出來預言耶穌再次出現的日子。

《谷》十三章的脈絡

   單讀禮儀讀經,我們無可避免失卻了該段文字的上文下理,以致理解失焦。事實上,這章剛剛才談及的(預言?;見14-18節),是耶穌時代宗教建制主義化身的建築物──聖殿──的毀滅。儘管在上一章結束時,耶穌看似讚美那毫無保留地捐獻聖殿的窮寡婦(12:41-44),但《谷》作者在這章中似乎又在警告讀者不把天主國或天主所提供的未來與宗教建制及其成敗混為一談。

   但禮儀沒有的一點更為重要:要警惕留心(9, 23, 33節)、要保持清醒(33, 34, 35, 37節)。

留心甚麼?

   有些人,會留心注意人子──耶穌基督──將如字面意思一樣,在短時間內就回來。他們會按字面意思來解釋5-23節,他們留心注意當下發生的某些事件,並視之為那幾節所指的先兆(事實上那些事就是在《谷》時代所發生的猶太起義及隨之而致的聖殿被毀),然後宣告「時間到!」。他們並不感到自己對此世有任何責任,只是著了迷地以一種抽離的心態來期待世界的結束。

   但我們也許還有另一個選擇。我們可以把《谷》第十三章中的措辭去神話化(demythologize),並把人子的再來理解為天主國度在一個人的人生中的實現。這與基督的末世性相遇(eschatological encounter;【簡單來說,就是那具決定性地改變一個人的相遇;在信仰的語境下,就是使一個人決心相信並跟隨耶穌,並隨之與基督建立起永不磨滅的關係的體驗】),可能是人生一次嚴重試煉的解決,可能是一個人本來的自我理解崩潰之後天主的一次介入,也可能是一個人生命的盡頭。把耶穌留心警醒的呼籲這樣理解,是以個人為重點,內心為重心的。可以說,這理解把有關末世的一切都以每個人的當下生存的角度來看待。而這是特別符合《谷》(或《瑪》),因為這理解意味著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加里肋亞與人子相遇,並在自己各個當下的加里肋亞中與祂再相遇(見谷16:7;瑪28:7)。

原載於澳門號角報2015年11月13日
--------------------------------------- 
1On Daniel, ch. 2, 46
2Against Heresies Book 5 Chapter 28, sec. 3; Book 5 Chapter 30, sec. 4; Book 5 Chapter 33, sec.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