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聖言啟航】 甲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 天主臨在 人心所安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天主臨在 人心所安


Peter Walks on Water, by Philipp Otto Runge. 1806

在今天的讀經一(列上19:9上, 11-13上)中,按《列王紀上卷》前述的情節,厄里亞因在一場『祭獻比試』中,以單人匹馬勝過了他的四百多個巴耳邪神的先知對手,並將他們悉數殺盡,一個不留(見列上18:21-40),因而令支持巴耳膜拜的北國以色列王后依則貝耳對他起了殺機(見列上19:2)。為了逃避這次的皇家追殺令,厄里亞走了四十天的路程往曷勒布山——上主的山——那裏去。「曷勒布山」的另一個名稱就是「西乃山」,也就是梅瑟四十天與上主會面的那座山(見:出24:18)。這一刻的厄里亞,內心正受著痛苦煎熬,這既是因為上主的子民——他的同胞——對天主的盟約不忠,也是因為當下他的性命正受到威脅,前途未卜。因此,他內心開始對自己的先知使命有所動搖,甚至起了放棄的念頭。

然而,在到達了曷勒布山後,厄里亞卻在靜待一次上主臨在他生命之中的經驗。就像梅瑟在西乃山上時那樣,他先經驗到一陣強風,接著一場地震,然後熊熊烈火。儘管這些是大型的、驚天動地的、震懾人心的自然現象,但天主卻不在這一切之內。這些雖然是前人——包括梅瑟——與天主相遇時所伴隨的自然現象,可是這一次,厄里亞與天主相遇的經驗卻把此前的所有傳統模式徹底打破了。就只是在微弱的風聲中,厄里亞感受到了天主的臨在。出於尊敬,他以外衣蒙面,走出山洞去與上主會面。

古聖先知們與上主相遇的經驗,《天主教教理》作了一個很好的整理:「在同天主『單獨面對面』的會晤中,先知們汲取了執行他們使命所需要的光和力。他們的祈禱並不是逃避無信仰的世界,而是聆聽天主的聖言,有時是同天主的爭執,或對天主的抱怨,但始終是一種代禱,此代禱是為等待和準備天主、救世主、歷史的主宰的干預」(第2584段)。

同樣,當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尤其是內心的痛苦煎熬的時候,上主總會主動向我們伸手,安撫我們,並給予我們信心。然而,我們必須向厄里亞學習,主動地去適應天主臨在的方式。畢竟,這份臨在往往是會以超出我們想像的方式發生的。

從保祿的《致羅馬人書》第五章起,他便一直在強調基督作為來自天主的救恩的中心。而在今天讀經二(羅9:1-5)中保祿內心所感受到的「很大的憂慮和不停的悲痛」(2節),卻是因為絕大部分猶太人——保祿的同胞——並不接受耶穌就是《舊約》中所預許的默西亞(=基督)。就像梅瑟一樣,保祿也願意為了自己同胞的得救而犧牲一切。他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放棄他自己與基督之間的關係,他也在所不惜,大前提是他的同胞能夠經驗到在耶穌身上感受到天主的臨在以及祂拯救世界的德能。儘管猶太人已獲得了天主許多的祝福,他們仍舊無法明認耶穌就是基督、默西亞。

保祿強調,這子民已獲天主授予一個獨特的名子——以色列,他們也特為天主所鍾愛。天主的光榮也早已向他們顯現過了,而他們與天主之間的特別關係也藉由雙方之間的愛的盟約而更為鞏固。天主給予了他們律法,即生命之路,又在朝拜中引領他們,並總是忠信於祂的盟約許諾。從一開始,天主就藉聖祖們的人生向他們展示了信德的楷模。現在,「甚至基督論起血統也是從他們來的」(5節)。保祿知道,上主藉基督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臨在我們中間。因此,即使身陷困厄之中,保祿仍能充滿希望地靜待時機,直到萬民都在基督內合而為一。

今天的福音選讀(瑪14:22-33),也呼應著讀經一中的厄里亞。接續著上主日我們聽過的福音選讀,耶穌以增餅奇蹟飽飫五千人(未計婦孺)之後,遣散群眾,往山上祈禱。門徒們先坐船過對岸。然後,耶穌趕上,並徒步走在湖水面上。對《瑪》作者來說,這可算是耶穌展現出祂天主性(=神性)的德能。水,一方面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但另一方面,亦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因此,在古時候,水也與混沌洪荒、天昏地亂、邪神惡魔等聯想起來。根據《創世紀》,天主聖言降服了大水混沌,為世界帶來秩序、光明,以及生命。因此,耶穌步行水面,就是向祂的門徒們展示出祂自己就是在他們昏亂世界中的秩序、生命,以及光明的來源,更是在他們面對人生旅途上的混沌昏亂之中的力量和勇氣的泉源。當耶穌要伯多祿嘗試踏出船外在水上步行的時候,伯多祿的回應展現出了他的信德。可是,當他的腳一接觸到水,疑惑的心不禁而生,使他開始下沉。然後,耶穌當然是出手拉起了他。

要成為耶穌的門徒,除了明認天主是我們力量的唯一泉源之外,更要在混亂的局面而及不安的心情之下仍能夠感受到主耶穌的臨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