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聖言啟航】 甲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 上主伸手 眾生滿足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上主伸手 眾生滿足



Giovanni Lanfranco: The Miracle of the Loaves and Fishes

「在增餅奇跡裡,主〔拿起餅來〕祝謝後,擘開,交由門徒分給群眾,讓他們吃飽;這預示祂感恩(聖體)聖事的獨特食糧是如此豐盛,取之不盡」(《天主教教理》,1335段)。《教理》的這段話,既總結了今天福音選讀,也將其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闡明。雖然如此,仍讓我們花些許時間,更深入地細味今天的禮儀選讀。

先回到讀經一。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55:1-3,是寫給巴比倫流徙快要結束時期的以色列人的。先知在這民族歷史重大的轉折點,對他的同胞作出呼籲,要他們再一次回到天主那裏,回到那最終能夠滿足我們所有需要的天主那裏。從古以色列子民的普羅大眾角度來看,這次國破家滅代表著天主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決裂,原因主要當然是以民自己沒有忠於他們與上主之間結約所立的關係。面對著大眾的這種心態,依撒意亞卻為上主描繪一個截然不同的形象:有一個街頭小販,邀請所有他在路上遇到的人,不論貧富,去一場免費的盛宴,有取之不盡的食物、水、糕點、酒,以及奶。這些都是大地上好的產物。就好像《箴言》中的那位智慧女士一樣,天主呼籲所有人專注於那些真正能夠滋養人的事物上,而不要浪費金錢在那些不能滋養人的事物上。天主不單只滿足我們物質上的需要,更給予我們滋養,以滿足我們不同層次的渴求。天主向人們呼喊道:「你們仔細聽從我,就能吃到美食」(3節)。依撒意亞切願他的同胞明白,人類最終的滋養來自天主渴望去「和〔他〕們訂立一個永久的盟約,一個已預許了給達味的恩賜為基礎的盟約」(3節)。天主藉盟約所表達的愛,較我們所能夠想像的一切都更加美好。天主邀請我們所有人,專注於那些真正能夠滋養我們的,並明白到天主最大的渴望,就是把這份滋養賜給我們。

今天禮儀所選的讀經二(羅8:35, 37-39),也迴響著天主對我們的這份愛。保祿認為,天主藉著與人類立約來傳遞的這份對人類的愛,在基督耶穌身上以最極致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因著基督的受苦、死亡,以及復活,天主與我們完全地契合,致使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使我們與祂的愛相隔絕。這份堅定而強烈的信念,主導著保祿自皈依以來直到回歸父家的整個人生;他並藉著在《致羅馬人書》中將之寫下來,是希望我們也讓這份信念來主導我們的生命。

在保祿成長的時代,猶太信仰認為災難是我們罪性的結果,使我們與天主分開。保祿駁斥這傳統說法指出,在基督內,苦難並不是天主為我們罪過而施下的懲罰。相反,我們所受的苦與基督的苦難相連起來,並使我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更為親近。保祿堅信:「依靠那愛護我們的主,在這一切上,我們都大獲全勝」(37節)。藉著基督,我們與天主堅密結合在一起;因此,無論任何困難,抑或是天上的、此世的還是地下的權勢,都無法把我們與那『在我主耶穌基督內的天主的愛』相隔絕(參:39節)。

天主對人類的這份愛,最佳體現之一就是四部福音都有記載的「增餅增魚奇蹟」(俗稱:五餅二魚)。四福音都強調這是基督彰顯天主的愛的舉動,去治好並餵飽天主的子民。發生此事的地點,是荒野,這一幕因而使人們記起,在古以色列民出離埃及後,在到達應許之地之前在曠野流亡的四十年間,上主以瑪納餵養祂的子民的日子。耶穌眼見著群眾沒有食物,便「動了慈心」(14節),這使祂先治好那些患病的人。黑夜徐徐而至,門徒們便想遣散群眾,但耶穌卻堅持,要他們給予群眾食物。然而,他們僅有的,不過是五塊餅和兩尾魚。耶穌便要他們拿來,祝福了,分開,然後交給門徒們去分送給群眾。在『五千位男士,未計婦女和孩童』都吃飽以後,門徒們收集得剩餘食物共十二籃(參:21節)。這一幕富饒景象,把天主的愛情,以及耶穌作為默西亞臨現於世的徵兆,最清晰地展現出來。在敘述手法上,福音作者們也把這一幕與耶穌的最後晚餐以及早期基督徒團體的「擘餅禮」或稱「感恩聚會」—後來發展成我們現在的「彌撒」或稱「感恩祭」—相連起來。這一點,《教理》也有著筆:

「藉著基督的話語和祈求聖神,使餅酒成為基督的體血,是感恩禮的核心。〔⋯〕餅酒以超乎我們理解的方式成為基督的體血,餅酒的標記也繼續象徵天主創世的慈恩。因此,在獻禮中,我們感謝造物主賜給我們餅酒──『人類勞動』的成果,但它們首先是『大地的產物』和『葡萄樹的果實』,是造物主的恩賜」(第1333段)。

因著天主對人類的愛,祂既照顧我們物質上的所需,更滿足我們深層次的、對永恆的追求。這份愛情的最具體展現,就在耶穌基督身上。因此,我們能夠放心大膽地在答唱詠中呼求:「上主,請伸手滿足眾生的需求!」(詠145: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