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聖言啟航] 甲年復活期第四主日 -------- 愛的呼喚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復活期第四主日

愛的呼喚


Richard Burchett - Sanctuary (1867)

由於今天的讀經,大多都採用了羊群和牧人的圖像,因而有了「善牧主日」的稱號。事實上,以「耶穌說:『我是善牧』」為主題的《若望福音》第十章,就被分拆為三部分,分別在甲、乙、丙三年的復活期第四主日(善牧主日)中宣讀。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更在一連串用以象徵教會的比喻中,把「羊棧」列於首位(《教會憲章》第六段)。就我們順著禮儀的脈絡,先看看這羊棧初生的時刻。

今天的讀經一(宗2:14上, 36-41),接續著上主日伯多祿在五旬節聖神降臨之後的講道辭的上半部分(宗2:14, 22-33)。讀經的開首,就已是伯多祿講道的高峰:「所以,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宗2:36)。來自羅馬帝國——當時西方文明的已知世界——各地域的猶太人都被這訊息所震撼,焦急地說:「我們該作什麼?」(37節下)。這讓《路—宗》作者——聖史「路加」——有機會回到他重視的主題:悔改、洗禮、罪赦。按他所寫,伯多祿對群眾的回應是:「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38節下)。【如果大家是把《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錄》一起讀的話,相信會發現,《宗》的這首篇(伯多祿的)講道辭和群眾的回應,呼應著《路》中的首篇(若翰的)講道辭和群眾的回應(見路3:7-17)】。按作者的記錄,在聽畢伯多祿的講道後,就有約三千人加入了教會。而且,「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42節;我們已在兩主日前聽過《路—宗》作者如何總結教會初生時期的狀況)。

自今天的答唱詠起,禮儀讀經正式進入「善牧」的主題。聖詠第廿三篇,乍看之下,讀者會以為聖詠作者正在安逸恬靜的環境之下全心全意地作虔誠的默想。然而,只要我們細心留意作者的弦外之音,就不難發現,當時作者其實是身陷險境之中。他正在逃避敵人的毒手。他有可能正在聖殿範圍內匿藏【按:從古代起,合法(公權)的武力單位——兵士獄卒等人馬,是被法律禁止在神聖的地方,如教堂或寺廟,使用武力執法的。即使今天所謂「聖地避難所」的做法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在許多地方這仍是不成文的規矩】,甚至有可能正在他們面前吃個夠,他們也礙於當時法律的規範而束手無策。無怪乎聖詠作者把上主描寫成一位完美的牧人。牧人必須強而有力地保護他的羊群,更要有能力使牠們得到飽飫。對聖詠作者來說,只有上主是他的牧者,他所需要的一切,不管是食物、水,還是安全,他都能獲得。有著上主的帶領,他無所畏懼。

復活期的讀經二,本身並不是為呼應福音而選的,而是自成循環的;如甲年,就是順著選讀《伯多祿前書》。今天的截段(伯前2:20-25),是作者特別對當「家奴」的人說的(見18節)。可是,這段讀經的末句,指出我們「從前有如迷途的亡羊」,但現在已被尋獲,歸屬『我們性命的牧人和護衛』(25節;後者修譯自原文「τὸν ποιμένα καὶ ἐπίσκοπον τῶν ψυχῶν ὑμῶν.」)。《伯前》也訴說了基督如何體現出祂的牧人身份:「祂受辱罵,卻不還罵;祂受虐待,卻不報復,只將自己交給那照正義行審判的天主;祂在自己的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上了木架,為叫我們死於罪惡,而活於正義」(23-24節)。這正好呼應著耶穌在《若》所說的:「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若10:11;見明年福音選讀)。

《若》的四福音中最特別的一部:當中幾乎沒有一個正式的比喻(parable)。最接近的,就是算若10:1-18,但這段也其實是一段複合的暗喻(metaphor)。《若》寫這一段的目的,是要把耶穌與其他宗教領袖作個對比。當中當然包括法利塞人,但也相當可能是同時指那些熱誠黨人(當時的反羅馬革命份子,在加里肋亞等地頗受人民支持,也常被捧為默西亞—受傅者〔messiahs〕的)。

雖然這些假領袖只會為自己的利益圖謀,耶穌卻一心為那些相信祂的人著想。身為一位善牧(好牧人),祂知道祂每一隻羊的名字。就像羊棧——保護羊群夜晚安全——的門一樣,耶穌守護著祂的羊群免受要捕食牠們的動物(或:人)的傷害。總的來說,耶穌並不是那遙不可及的統治者,反而打從內心深處關愛我們,直到為了我們捨棄祂自己生命的地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