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聖言啟航】 甲年四旬期第五主日 ---------- 新生的曙光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四旬期第五主日

新生的曙光


由於下主日—苦難聖枝主日—的福音選讀就是耶穌受難始末,所以,可以說,這主日的福音選讀(以及其餘的讀經)就是禮儀為基督徒以及候洗者參與逾越三日慶期和復活禮儀而作的最後準備。逾越,就是跨過生死的門檻,走過幽暗的無盡深谷,而後重見光明。今天禮儀所選的讀經,從兩重不同的人生經歷切入死後重生的視角,讓我們先稍稍預嘗新生的滋味。

讀經一所選的《厄則克耳先知書》第卅七章,是第一重視角:從國破家亡、充軍塞外、離鄉背井的幽谷中看出國族復興的曙光。厄則克耳,是在南國猶大的貴族菁英開始流放巴比倫的時期擔起先知職務的。透過他,上主向身陷困境的以色列民宣告,自由終會再現;雖然當下看似全無可能,就像死人無法復生一樣【當時死後復活的信念仍未在猶太信仰中紥根】,但上主仍能化不可能為可能。因此,先知就起用了枯骨重生,死人復生的圖像來描繪這復興的希望:亡了的國,原本的確就好似死去的人一樣,無法回來;可是,厄則克耳的創見在於指出:上主,作為人類的創造者,定能使枯骨復生;厄氏再進一步推斷,既然上主連死人復生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也做得到,言則復興覆亡了的國家也就當然可能了。

當然,從今天禮儀的脈絡看來,厄則克耳先知所用的圖像卻為我們聆聽福音選讀做好準備。那是按《若望福音》的脈絡,耶穌所行的最後一個奇蹟【《若》特意稱之為「標記」(英:sign;葡:sinal),也就是指示出耶穌真正身份的『路牌』】:復生拉匝祿。

復生之前,死亡的陰谷卻確實是逃不了的。只不過,從我們的信德而來希望,卻成了我們勇敢走過這深谷的力量,正如今天禮儀藉答唱詠的重句來讓我們與聖詠作者一同讚頌:「上主慈悲為懷,樂於救贖」(詠130:7)。可見,上主的慈悲不只停留在有「同情心」的層次,而更是伸手參與我們每人的生命(歷史軌跡)之中,向我們每人賜予圓滿的救贖。當然,在這天人互動之中,也少不了我們的一份:「上主,我從深淵呼求你」。

從今天禮儀的脈絡來聆聽的話,這一句有如是亡者在死亡的深淵中所發出的呼號一樣,請求著上主的寬宥,並懷著上主確實會拯救他們的希望。儘管聖詠作者原本可能只是身陷孤獨無援的困境而仍然在生,但我們仍可視這篇聖詠為已亡信友的靈魂的禱辭。

生死這大題目,也是保祿宗徒在《致羅馬人書》中要致力闡述的主題之一。與之前的讀經一和答唱詠一樣,保祿的角度都是向著對(永恆的)生命的嚮往。保祿的新穎之處在於,把聖神引入視界之內。保祿認為,在人領受永恆生命的工程中,因應人的兩種不同狀況,聖神有兩種不同的工作方式。首先,是仍然在生的人。在保祿看來,儘管他們尚未墮入死亡,但有些人生活會「隨從肉性」,因而是活於罪惡之中;至於基督徒們,由於有天主的神活內他們之內,他們因而是「屬於聖神」的。換成保祿的神學語言,是天主聖神把成義的身份賦予基督徒。此外,保祿提出,聖神的效力不會因為死亡而終結。畢竟,耶穌的復活也是透過聖神的工作;那麼,聖神自然也能夠使已因死亡而腐朽的肉軀重獲新生。

保祿在這段章節中,是在進行層層神學推演。然而,訊息本身其實並不艱澀:屬靈的將會克勝肉身的,生命將會克勝罪惡和死亡。隨著我們逐潮接近慶祝復活節—生命永無止息的慶節,細讀保祿的這段話將能幫助我們領悟基督有克勝死亡的德能,並帶來了生命的不滅光芒。

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使祂的朋友拉匝祿死而復生。剛開始的時候,耶穌看似對拉匝祿的死亡有點冷漠。祂在得知拉匝祿病重的消息後,不單沒有馬上往他家中去,反而還有原地多留了幾天。及至拉匝祿死後,祂才動身。耶穌還補充道:「這病並非死症,只為光榮天主,使天主子受顯揚」。

雖然,耶穌確實藉此機會行了祂(在《若》中)的最後一個「標記」,然而,祂也不是對祂朋友的死去無動於衷。按《若》所記,耶穌先是「心靈憂傷」,繼而「流起淚來」,並「懷著哀痛」走到拉匝祿的墳前行「標記」。作為人,耶穌對於自己的朋友要經歷死亡的痛苦,內心也不並好受。正正為了克勝死亡,並藉激發各人的信德使我們都能走出死亡的陰谷,祂自己卻就不得不既受內心之痛,又忍肉身之苦。基督在拉匝祿一事中的兩面,〈頌謝詞〉將之表露無遺:「基督是真人,為了朋友的死亡而悲傷;祂是永生的天主,使拉匝祿從墳墓中出來」。

今天的讀經,讓我們面對人生的兩大奧秘:死亡與新生。天主展示祂克勝死亡,導向新生的德能。在這四旬期內,讓我們藉懺悔而死於過去,並將在復活主日起來,有如新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