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 持久的祈禱 不滅的信心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持久的祈禱 不滅的信心




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6).
Victory O Lord! (1871).
Manchester Art Gallery.

在以色列代代相傳的信仰傳統中,不乏天主彰顯大能的事蹟。今天的讀經一,即梅瑟藉他手下的領軍若蘇厄大勝阿瑪肋克人(以色列民世仇之一)的事件,即為一例。打仗期間,只要梅瑟握著「天主的棍杖」,在戰場上方高舉雙手,以色列就處於上風。但當梅瑟雙手下垂時,以色列就陷於劣勢。於是,梅瑟的隨從便把一顆大石移過讓他坐下,讓他不那麼費力;再由亞郎和胡爾托高梅瑟雙手,直到日落。那時,以色列民一方已取得決定性優勢。文中並沒有說明梅瑟高舉雙手的姿勢本身的意義是甚麼:為以色列祈禱;祝福以色列;還是在詛咒敵方。無論如何,既然梅瑟是天主的使者,那麼他的姿勢很明顯是讓天主的大能在這場仗中運行。這姿勢甚至代表著天主自己才是這場仗的司令。高舉雙手的姿勢本身,就表明了梅瑟與至高天主之間的關係。正如在答唱詠中聖詠作者所頌讚的:「我舉目向聖山仰望,我的救助來自何方?我的救助來自上主,祂創造了天地萬物」。

堅持不懈地向上主高舉雙手,正是讀經一要教導我們的。至於今天的福音選讀,就講述一個不大順耳的比喻。一個寡婦要向一個法官尋求她的權利。這法官對她漠不關心,很可能因為他們屬於不同的猶太社團。最終,法官都為她尋求了公義,但並不是因為他本人德行高尚,只不過是她的鍥而不捨令他頂不住煩厭而已。—【當然,這只是打比方而已:天主並不會不願意回應我們,祂跟那個法官完全不可相比!】—讓我們試著用祈禱來麻煩天主吧!但要這樣做的話,我們就需要有信德。只是,《路》在最終補了一句:「但當人子來臨時,祂會在世上找到信德嗎?」⋯⋯

《路加福音》是在第一世紀後半葉成書的。那時候,一些基督徒的信德已經開始慢慢減弱。基督帶著百萬天軍光榮再來一直未曾發生,再加上周遭的迫害、羅馬帝國「文明」的誘惑等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是導致某些基督徒信德減弱的原因。對於活在充滿敵意的世界裏的基督徒來說,基督的光榮再來是天主為他們尋求公義的時刻,因為他們數量細小而且被受壓迫。他們日夕期待著的,就是那天搖地動、風起雲湧的「上主之日」。然而,《路》中耶穌提醒基督徒們,面對壓迫尚有另一方法,就是祈禱:「願祢的國來臨!」(路11:2)。但《路》仍明白,在當時之勢要活出基督徒身份,壓力有時是難以招架:「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11:4)。《路》中耶穌要我們不可鬆懈:「但當人子來臨時,祂會在世上找到信德嗎?」。《伯多祿後書》第三章要處理的是同一個問題,但就從另一個角度來解答:「主決不遲延他的應許,有如某些人所想像的;其實是他對你們含忍,不願任何人喪亡,只願眾人回心轉意」(3:9)。只是,《路》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角度:我們必須持守信德,直到人子的再來。

讀經二的訊息,能夠補足讀經一和福音選讀的訊息【或者,為了感受到後兩者的連貫性,我們在準備參與感恩祭時,可以先讀讀經二】。我們除了應該堅持不懈地祈禱,以及堅定不移地持守信德之外,我們也務必鍥而不捨地宣講福音的話語,無論是否『合乎時宜』。有時候,我們為了更『自然』地融合不同的社交圈子,我們會隱藏自己的基督徒身份,為了不『嚇怕』不信教的親友同事們。直到我們真正地表達出我們的基督信仰情操時,他們才乍然發現我們的基督徒身份。有時候,也許未必那麼『合時宜』,表達總比隱藏好。現代社會的人,雖然可能已經很世俗化,但他們也可能至少會想知道、想了解一下信仰生活。當然,保祿所要求的:「務要宣揚真道,不理環境順逆,總要堅持不變」,並不等同於宗教狂熱(fanaticism)。後者不過是不安全感的掩飾。相反,保祿所建議的堅持,是堅定信念的必然結果(弟後3:14)。然而,舉凡真的擁有堅定信念的人,也必然有著「百般的忍耐」(弟後4:2),尤其是因為他所傳的訊息,是:「我們的救主天主的良善,和衪對人的慈愛」(鐸3:4;另見2:11)。

為此,福音的使者當然要身體力行地持守那在聖經中完整表達的天主聖言。這當然包括《舊約》,原因(之一)在於納匝肋人耶穌也是在由《舊約》所滋養的民族、文化中長大;換言之,耶穌所宣講的、所實現的福音也備受《舊約》的塑造。這一切都是「受天主默感所寫的」(弟後3:16)。當中的「受天主默感」(θεόπνευστος),本義是「由天主向內噓氣而生的」(divinitus inspirata)。由此,聖經不只是了解天主的最佳途徑,也是持久祈禱的最好導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