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聖言啟航】 丙年主顯節:光照普世 愛暖人間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主顯節

光照普世  愛暖人間  



Waldemar Flaig  (1892–1932).
Stern von Betlehem, 1920;
Franziskanermuseum Villingen

現代社會的生活,很容易讓我們以為聖誕節早在十二月廿六日,最遲在一月二日就已完結,視乎每人所能享受的假期而定。但其實,教會慶祝耶穌降生的聖誕期尚未結束。按禮儀曆的安排,聖誕期從子夜前日落(第一晚禱)起計,到包括主顯節後(或一月六日後)的主日為止(參閱《禮儀年曆總論》第33段)。

這安排是有其傳統意義的。按最久遠的文獻所示,慶祝耶穌在地上人間出現的禮儀慶節,最早見於東方希臘傳統,在主曆二百年左右。早期東方傳統的主顯節,慶祝的是耶穌受洗,因為當時天上雲彩的聲音顯示出主耶穌的真正身份。在往後的二百年間,在東方希臘傳統中,主顯節所慶祝的內容大幅擴展,包括祂的誕生、賢士來朝、耶穌童年,直到祂的受洗,有時甚至包括祂在加納的首顯奇蹟。

以上較為冗長的歷史回顧,是為了讓大家明白,即使聖誕節和主顯節具體上是兩個不同的慶節,但在歷史上兩者其實相連甚深。事實上,在主題方面,兩者緊密呼應。而在思想上最一致的,莫過於是「(在黑暗的漫漫長夜裏了出現了)光」這主題。先回看聖誕節(子夜彌撒),這光的主旨從集禱經(〔天主〕以真光的照耀,使這至聖之夜,光輝燦爛)、讀經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以及頌謝詞(因為祢榮耀的新光,藉著聖子降生的奧蹟,照亮了我們的心目)。簡言之,聖誕節的主旨聚焦於天主使光在黑暗中照耀我們(人間)。而主顯節,則從這思想上再發展下去。

現在,讓我們集中看看今天的禮儀經文(包括禱文和讀經)。先看讀經。舊約的部分(讀經一和答唱詠)主要是作為福音的預象,而福音中所記載的則是舊約的實現:諸王(賢士)所獻的禮物。我經常聽見人們解說賢士們(福音只提到是眾數,並沒確實指明數目)所獻的三份禮物—黃金、乳香和沒藥—背後的意思。按坊間常見的答案,三者所代表的是:基督的王權、聖子的天主性,以及耶穌的聖死。以早已承受基督信仰傳統的角度來解讀,這答案有其意義。然而,誠如禮儀安排所示,《瑪》用意也許更是在於點出耶穌就是上主用來照耀早已失去光芒的耶路撒冷的聖光;耶穌的來臨就是耶路撒冷的子女(=天主子民)回到耶城(=天主之城)的時刻;即使外邦異國的人,「都帶著黃金和乳香,歌頌上主的榮耀」。

大家也許會問:但沒藥不是用來傅抹耶穌遺體時用的嗎(唯參若19:39)?的確是。不過,正如其他許多香油一樣,沒藥本來用途就很廣泛。它既是新人房間用來增添芳香的香料(見歌1:13; 3:6; 4:6, 14; 5:1, 5, 13),也是中東地區貴族(後宮)女子取潔禮所用的香料(見艾2:12),更是坐在御座上的天主皇袍所用的香料之一(見詠45:8)以及用來祝聖會幕、約櫃、祭壇及用具、亞郎和他兒子們的傅禮用油的主要材料之一(見出30:23-25)。在我看來,我們常見用來解讀三王獻禮的答案有其象徵意義(參〈獻禮經〉),只是我們不要忽略了福音作者把耶穌基督視作舊約的完滿實現的本意。

此外,主顯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主題:救恩的普世性。在這一點上,主顯節的經文較聖誕節(子夜彌撒)的更進一步。子夜的讀經一(依9:1-9)中,皓光所照耀的只行行走在黑暗中的〔那〕百姓(=被巴比倫充軍流放的以色列民);主顯節的讀經一,則把視角擴展至全人類。《依》陸拾章說:「黑暗籠罩著大地,陰雲遮蔽著萬民」。可是,「萬民要在妳〔=耶路撒冷〕的光照下行走」,因為「妳的光源已經降來」。換言之,上主的光芒所照拂的,不再只是以色列民,而是大地上所有活在黑暗中的人。全人類都成了耶城的子女,他們要與聖詠作者齊唱:「上主,普世萬民都要朝拜祢!」。這也是那幾位從東方而來的外邦賢士在今天福音中所作的。

賢士們在看見異星的光芒後,攀山涉水、長途跋涉的來到耶路撒冷,當然令人敬佩,也是所有基督徒(以及慕道者)的表樣,如集禱經所祈:「我們現在因信德的光照認識了祢,求祢也不斷地指引我們,將來能到達天鄉,瞻仰祢的聖容」。不過,今天的禮儀禱文帶領我們更進一步。除了要我們看出真光,並邁向真光之外,禮儀更藉〈隆重降福禮〉祈求:「〔基督〕今天以自己的真光照耀了塵世的黑暗,願祂也賞賜〔我〕們,成為所有姊妹弟兄們的真光」。讓我們藉向別人宣示天主救世—基督—的奧秘(見讀經二)、藉陪伴著身邊有需要的人而帶給他們人生光芒的希望,並藉參與上主拯救陷困者、扶持無依者、憐恤弱人者、救護窮苦者而帶給他們真光的愛和溫暖(參答唱詠)!

謹祝大家新一年充滿主的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