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聖言啟航】天溢光榮 地滿平安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將臨期第四主日——耶穌聖誕

天溢光榮 地滿平安




Eleanor Fortescue-Brickdale  (1872–1945). The Nativity.

聖誕臨近,大街小巷都充滿著節日氣氛。然而,無論是將臨期第四主日或是子夜彌撒中禮儀鋪排,都提醒我們,聖誕節並不僅僅是紀念二千年前的一件歷史事件,也不只是為了當下悅樂的心情,更有其展望(永遠的)將來(=末世)的向度。這思想充斥著將臨期第四主日的禮儀經文,從集禱經:「〔上主〕祢曾藉天使的傳報,使我們得悉祢的聖子就要降生人間,也求祢使我們仰賴祂的苦難與十字架,獲享復活的光榮」到頌謝詞:「基督使我們準備慶祝祂誕生的奧跡:正是要我們清醒祈禱、歡躍讚頌,以期待祂的再度來臨」。

禮儀要強調的,是聖言成血肉——耶穌的死與復活——基督的再度來臨,這在不同歷史時間(和空間)所發生的事件,其實是天主的同一個救世奧蹟。三者不可分割為獨立的事件。我們在紀念耶穌聖誕的同時,就是在慶祝祂的死而復活,也同時在期待著祂的再來。

這具有脈絡性的歷史感,也在見諸聖母在救恩史中的參與。她的偉大,不僅僅是在於她答應了上主的要求:「願祢的話在我身上實現」,也在於她信實地遵守了她的承諾,堅持到最後。畢竟,我們都明白,許下承諾雖然不易,但信守承諾卻更是艱難。

《致希伯來人書》作者認為,與各式各樣的祭獻相比,上主更為鍾愛這種為配合上主完成在人的歷史中的救恩計劃而投身。耶穌當然是徹底地活出這樣的委身,但瑪利相何嘗也不活出了同樣的精神。在將臨期第四主日和聖誕的禮儀中,讓我們除了滿心歡慶之外,也不忘學習基督和聖母的這份精神,不要吝嗇為活出上主對每個人的這份愛而作出大大小小的犧牲。更要在辨別到上主在自己身上所預定的計劃之後,效法基督,向上主作出同樣的回應:「看,我在這裏!⋯⋯天主,我來承行祢的旨意」。

***

基督信仰傳統把慶祝耶穌聖誕的日子定在冬至附近,是特別富有象徵意義的。身在亞熱帶的港澳,我們也許不察覺,這正正是北半球日光最短,黑夜最長的時間。在我正在深造的比利時,平安夜當天,上午八時四十三分才日出,但在下午四時卅九分就已日落,日照時間不足八小時。然而,正如這夜的集禱經所言,聖誕慶節就是能把這最漫長的黑夜,化作「至聖之夜」。

的確,這夜要慶祝的救恩事件,就是答唱詠所誦唱的:「救主基督今天已為我們誕生!」。但這事件的救恩意義,取自《依》第九章的讀經一表達得更直接:「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居住在陰暗區域的人,也獲得光輝的照臨」。聖誕節的意義,在於無論圍困著人的黑暗有多漆黑,有多漫長,人總能在最黑暗的處境找到得救的光線。

此外,禮儀一再提醒基督徒,慶祝聖誕節,不要只顧著辦茶會,吃大餐,交換禮物。換言之,基督徒慶祝聖誕,並不只是為了讓自己有多一個享樂的機會,雖然這也本當是個歡慶的時刻。首先,禮儀藉讀經二所選的《鐸》提醒我們,我們已因耶穌的自我犧牲而成為祂的選民,我們也應「熱心行各種善工」。此外,禮儀也在感恩祭結束前透過〈領聖體後經〉祈求上主,讓我們在「歡欣熱情地慶祝聖子的誕辰」的時刻,得到祂「賜給我們熱誠的愛心,以實踐這慶節啟示給我們的教訓」。

這教訓是甚麼呢?讓我們看看聖家的遭遇。他們因政策要求而必須回到本鄉登記。可是,此時瑪利亞卻是首胎臨盆在即,可憐他們卻「找不到棲身之所」,只好狼狽地產子,只有馬槽可安放小嬰孩。那麼,我們能否在無家可歸的人身上看見聖家?我們能否在家境清貧的小孩身上看見小耶穌?我們能否在身懷六甲卻無處容身的婦女身上看見瑪利亞?我們能否在缺乏所需的家庭中認出聖家?

聖誕歌中有一句大家常唱的:天主在天受光榮。在我們熟悉的中譯本,所接的下句常譯作:「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這裏的『主愛的人』也足夠我們玩味。首先,我們都知道,上主特別關愛那些在世上缺乏人們關愛的人、無權無勢的人、貧窮匱乏的人、弱勢無依的人。我們基督徒既然願意時常愈顯主榮,又怎能讓祂所愛的人在地上繼續無享平安下去呢?此外,這『主愛的人』,其實譯自「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予格),直譯:「〔心懷〕善願的人〔們〕」。可以說,所有善良的人、樂於助人的人,都蒙上主所鍾愛。

最後,讓我們在喜慶的同時,把禮儀在頌謝詞中所總結的聖誕節的中心訊息—道成肉身—的奧蹟默存心中,反覆思量:「〔聖父〕藉著聖子降生的奧蹟,照亮了我們的心目,使我們在祂身上認識降生可見的天主,而嚮慕那不可見的美善」!

謹祝大家聖誕快樂!常享平安!

插圖:Eleanor Fortescue-Brickdale  (1872–1945). The Nativi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