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生存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生存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在前兩個主日的福音選讀中,耶穌以與群眾對談的方式來啟示自己是生命之糧。按《若》脈絡,先有耶穌親手把五餅二魚分派給五千男士(婦孺另計)使之飽飫的事。因為耶穌奇能可使他們無需勞動便有魚有糧而要立祂為王,祂卻退避去了。群眾堅持要找到祂,祂卻直接指出,他們要找祂,只是因為『有飽飯食』,而非出於「已看到那『符號、標記』」(sign)。然後,耶穌與群眾連番對答,使他們接受了「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並非瑪納,更使他們真心說出:「主!你就把這樣的食糧常常賜給我們罷!」。群眾對耶穌的啟示似乎有著正面的回應。那麼,事情的發展會否一直如此順利呢?

一切的轉捩點,就在耶穌回答群眾的這一句:「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上主日福音選讀的結束;註:其實耶穌的話還未完,尚有五節,禮儀從略)。群眾仍然困於「符號」之內,未能跳脫。他們吃過了實實在在的餅和魚,他們與耶穌的對答中回顧了梅瑟時代的天降薄霜(即瑪納),他們以為這「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他們萬萬沒想到,這「從天上來的」指的是一個人,而且是個他們熟悉不已,甚至『由細睇到佢大』的耶穌。

群眾竊竊私語道:「這位耶穌豈不是若瑟的兒子麼?我們難道不認識他的父母麼?怎麼他會說:『我從天而降』呢?」。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的確需要了解他的過去。然而,又有時候,對一個人的過去太瞭如指掌,反而成了對明白現在的他的最大阻礙。《若》的這一幕自然屬於後者。他們對可見的耶穌這「符號」太熟悉,反而令他們沒看出這「符號」背後的意義:耶穌的真正身份;甚至是這份熟悉所引致的輕忽使他們拒絕接受這意義,儘管耶穌明明白白地向他們直接陳述這深層的意義。

如我上週所言,耶穌在這次啟示中,為了讓群眾的思路往祂所定的目標推進,就先要讓群眾明白,人除了肉身層面的饑餓外,還有超性層面的饑餓。這一點,也是今天的讀經一所埋的伏筆。話說在厄里亞大勝四百五十名巴耳先知並將之悉數殺盡之後,北國以色列那位來自外邦的王后依則貝耳就下了追殺令報復。厄里亞逃亡,躲入曠野,在吃下上主使者兩度帶來的食物後,「依靠那食物的力量,走了四十晝夜,到達天主的山曷勒布」。閱讀這段敘述的時候,焦點常被放在那兩頓食糧就給予了先知四十晝夜的神奇力量。然而,我認為,這兩頓麵包和水的簡單食糧的威力尚不在於此。

厄里亞因為被一路追殺,求生意志被逐漸磨滅,一心求死:「上主,我已受夠了,就請你收回我的性命吧!」。上主當然不允,反而派使者供食物。一輪歇息再加上兩度吃下上主使者帶來的食物後,厄里亞再無求死之念,反而用盡上主食糧所提供的力量,「走了四十晝夜,到達天主的山曷勒布」。在曷勒布山上,厄里亞在微風中聽到上主的聲音,重拾活下去的動力(繼續履行上主的使命),繼續上路。

當然,要能夠在人生之路上走到順遂,不要虛耗「天上神糧」力量,就要避免自找麻煩,作繭自縛。《致厄弗所人書》告誡我們:「所有毒辣、忿怒、怨恨、爭吵、咒罵以及各種邪惡,都應從你們中消除」。此外,我們也應讓「天上神糧」的力量發揮出來:「要以友善、仁愛相待,彼此寬恕」。

回到《若》。今天的福音選讀,也只是整段敘述的一段截選,主要是耶穌對群眾竊竊私語的回答。耶穌希望藉言語解釋群眾在前一天經驗到的『神蹟』(=符號),並理解背後的意義。只可惜,群眾即使曾經被耶穌奇蹟地餵飽,也沒法跳脫他們對耶穌過去的認識。在上主日的選段中耶穌已指明,與世上會腐壞的食物不同(包括瑪納),這「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可「存留到永生」。因此,耶穌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說明:「你們的祖先在曠野中吃過『瑪納』,卻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借用上述對讀經一的解讀,那「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帶給食用的人兩重果效。一方面,這「真正食糧」保存食用的人直到永遠;另一方面,給予食用的人生命的動力,生活的意義。畢竟人活著,不單純只是為了存活下去(to survive),更重要的是要活出存在的意義(to live)。前者相對易懂;後者仍然艱澀,因為涉及意義。禮儀讓《若》脈絡暫告一段落的安排中耶穌說話的末句,就為後者埋下伏筆:「我要供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身體,是為世界的生命而獻出的」。至於群眾能否接受當中的意義呢?還要看下回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