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Tischgemeinschaft mit den Ausgegrenzten, Sieger Köder S.J.

在上星期福音選讀中,耶穌以五餅二魚飽飫五千(只算男士,婦孺另計)後的第二天,群眾發現祂已離開,他們便執意要找到祂,也許仍想強立祂為『人民領袖』。群眾找到了耶穌後,祂對他們說了一段的話。第一句頗為尖銳:「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蹟,而是因為吃飽了餅」。耶穌此話怎解?難道以五餅二魚飽飫五千人(婦孺另計)都不算是神蹟嗎?

這就回到我們上次提到過的問題。與其他福音不同,在希臘原文中,《若》並不會用「奇蹟」(希臘原文:δύναμις;直譯:大能〔之事〕)一詞來稱耶穌的奇行大能,而是用「σημεῖον」(英:sign)。這字直譯過來,意思是:「符號」、「標記」、「徵兆」,甚至「指示牌」。「符號」的特點是,其用意並不在於要人一直把注意力停留在它們之上,而是背後所指的人、事、物。

換言之,耶穌點出了群眾在信仰路上的局限。他們確實經驗了耶穌的奇行大能:以五餅二魚飽飫五千人,但他們卻沒有「看到」這「符號」背後之所指。因為面對的是眼前𠾐𠾐作響的肚子,他們便只顧著肉身上的溫飽。他們甚至對用來填肚的餅和魚背後的意義根本毫無興趣,因此也無意花心思去用「心眼」去看「符號」這表象背後的意義。

耶穌點出群眾的這局限也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究竟是否只因為經驗過上主為我們出乎意料地解決了當下的難題困境而追在祂後面?我們有否真的「看到了神蹟」(=〔嘗試〕參悟出一些背後的啟示)?甚至乎,如果主所行的這「符號」與我們的期望不符,甚或使我們不愉快、不滿意的時候,我們會否冷淡對待,愛理不理?

回到耶穌的那段話。在第二句,祂話鋒一轉,指向祂(以及我們)經常看到的事:「你們不要為那可朽壞的食糧操心,卻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努力,也就是人子將要給你們的」。人生在世,除非大富大貴,否則都需要為口奔馳。耶穌當然不是要我們翹起雙手,奢望天掉食糧,或待發橫財。耶穌要指出的是,人的必需,除了人性的衣食住行之外,尚有超性的需要。然而,群眾顯現並不明白耶穌的意思。他們追問耶穌說:「我們應做甚麼,才算從事天主的事業呢?」。

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要解答這問題,我們不得不稍看原文。在希臘原文中,中譯本中耶穌第二句的「操心」和「努力」,以及群眾提問中的「從事」和「事業」,全都來自字根「ἔργον」(=ergon),意思是「工作、勞動」(英:work, labor;葡:trabalho)。換言之,群眾的邏輯是,既然世上那可朽壞的食糧需要勞碌不斷方能賺到,那麼不可朽壞的食糧自然就需要更辛苦地、更汗流浹背的賣力工作才可得到。這種此世的邏輯,使他們完全忽視了耶穌後面的那句話:「〔那永生的食糧〕就是人子將要給你們的」。

這也是對我們的一大提醒。「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並不是我們靠著做了甚麼豐功偉績賺來的。永生並不是論功行賞的獎品。假若如此的話,永生是根本沒有任何人能夠單靠自己的付出賺取的。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信靠耶穌基督就是成全人類成聖之路。

到此,猶太人仍不以為意。他們的思想框架仍然停留在表象。他們以為,當年梅瑟在曠野中使他們得到從天空飄下來的瑪納,那才是「天上食糧」。耶穌卻指出背後的意義,𧶽下瑪納的不是梅瑟,而是不願意祂子民餓死曠野的天主。耶穌並直接地指出祂五餅二魚「符號」背後的意義(雖然措辭仍有點隱晦):「天主的食糧,是那由天降下,並把生命賜給世界的」。

猶太人終於作出了態度上的轉變。他們對耶穌說:「主,請常賜給我們這種食糧」。然而,從這句可知,他們心中所想的,仍然是使肉身飽足的食糧。的確,尤其在物質匱乏、望天打掛的古代,人每天的饑餓,每天對食糧的需求,使人無法感到安穩。人要不斷勞動方可勉強糊口,這幾乎壓迫得每個人都喘不過氣來。他們心想,既然比昨天的五餅二魚,或者曠野中的瑪納,更能使人保持飽飫的食糧,他們當然更想得到。

來到這一步,耶穌決定把祂的啟示推進到底。祂對群眾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口渴」。耶穌藉由群眾的一條條問題,逐步向他們啟示出他們所經驗到的事件背後的更深層意義。祂嘗試幫助他們明白到,祂把自己交出,成為他們的食糧,就是他們(以及我們)最迫切需要的一種無可比擬的生命的來源。為此,祂要他們明白兩點:一)人是有另一種層次的饑餓;二)要培育信德,就要放下上主施恩乃論功行賞的想法。

至於,猶太人能否接受耶穌的啟示呢?就要留待下回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