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聖誕期主顯節

未完的旅程

主顯節的福音選讀的一幕,一開始就是「有幾位從東方來的賢士」已經到了耶路撒冷。可以說,在敘述中,他們是在目的地出場的。然而,這聽起來是否缺少了甚麼?

今時今日,若果不是『跟團』的話,絕大部分人旅行(自由行)時找路定位的依靠,大多是靠手機中的地圖應用程式。它能夠每步定位,甚至因應需要(步行、乘坐交通工具或駕車)而提供不同的路線選擇。一切簡易又方便。然而,我們又能否想像得到,古時人們尚未有任何辨別方向的工具(或該工具尚未普及)時,單靠晚上天朗氣清方能抬頭望見的一顆星來走一趟長途跋涉的路程,又是何滋味?

這幾位賢士〔註:從原文magoimagos的複數),只可知人數多於一位。慣常所定的人數為三,只是從禮物的數目猜測,未可作準〕,從東方而來。東方,大概指的是波斯(今伊朗)或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今伊拉克)。前者距耶路撒冷約2,300公里,後者約1,025公里。以對體能較有挑戰性的每天50公里計算,假若每天趕路不作休息,而且幸運無需走冤柱路的話,前者需46天,後者也需21天。再加上他們隨身攜帶貴重物品,所以還需擔心盜賊攻擊。

既然路途如此凶險,他們又何必走上這趟旅程?他們的身份是「magoi」,本義是指波斯文明的宗教「祆教」(俗稱拜火教)的觀星士(astrologist)。所以,他們能夠憑夜空上一顆異常明亮的星,來推斷有一位君王誕生了。問題是,別國君王的誕生,與他們何干,他們又何需千里迢迢地走到一個小國的一個小城,去拜見一個在襁褓中完全無助,只管哭喊吃拉的孩童?

《瑪》本身並沒有答案,甚至這群賢士本身也未必知道自己為甚麼要上路。只是,他們就這樣上路了。我們則比較幸運,有近乎兩個千年的基督信仰傳承嘗試指引我們。讀經一所選的《依》說:「黑暗籠罩著大地,陰雲遮蔽著萬民」。這黑暗是甚麼?那陰雲又是何所指?世人缺少了甚麼了嗎?

正如世上每個人一樣,賢士們也深知世間欠缺了一些東西。因此,即使他們未知道他們在尋找的是誰,但他們至少知道,他們要上路去尋找,並且要往異星的方向去。為何上主要以異星指引他們?正因為他們是觀星士。上主並沒有說因為他們是異教的觀星術士而摒棄他們,相反,因為上主是願意人找到自己的天主,因此,祂必定在人們的生活之所能及的範圍內發出訊號,以激發他們動身,開展一趟尋祂之旅。

當然,異星只是一個契機,也只能給予一個方向。上主是一直參與人類歷史的天主,要找到祂,無可避免的就要回顧祂與祂首先揀選的民族互動的經驗。因此,他們只有在得到黑落德宮庭中的司祭長和經師,才確知主的所在。

然而,確知是一回事,知道之後如何做又另一回事。這群既異邦又異教的,還要是觀星士,願意主動走最後一段路。去找「猶太人的君王」,他們要從一個之都,五光十色的耶路撒冷,走到人口極其量不過一千的小村莊,找到了小耶穌後,獻禮敬拜。

禮儀之所以選今天的讀經一,大概就是因為當中有提到這些獻禮。《三依》的遠(願)景是,以民獲居魯士所准回鄉之後,復興以民,然後萬國來朝的盛世。因此,列邦帶著黃金和乳香朝貢,自是當然。不過,賢士們卻把為死人傅抹用的沒藥也一併獻上。似乎,他們較耶穌後來所選的、出自天主子民的宗徒們及門徒們,更明白耶穌的身份,更理解祂要走的路。

的確,答唱詠所誦唱的《詠七二》就提醒我們,世上欠缺了正義和公道。人類在共處之中,有意無意的、機關算盡或無可奈可而行的不公和不義,為世間帶來無盡的黑暗,無邊的陰雲。唯有祂正義與公道的本尊方能伸張正義,才可使人類永享安康。世度中正義的伸張,公道的彰顯,最終在於哀號的人有否得到救助、無援的人有否得到扶持、弱小的人有否得到憐恤、窮苦的人有否得到救護。

也許因此,主的『光榮』顯現,就是祂成了哀號的、無援的、弱小的、窮苦的。我不敢想像,在親眼看見過這位沒有富麗堂皇的宮殿、沒有錦衣玉食、並快將因受生命威脅的小君王後,賢士們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回去的。

是的,要分享這同一的恩許,已無需再分種族、性別、社會地位。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遇到各自的異星,想像君王高高在上的,坐在寶座,穿錦衣華服,宮殿金碧輝煌,受萬民簇擁。然而,當我們意識這是個為了自己的子民,成了自己的子民,並走下來,走在地上,穿平價衣服,家徒四壁,甚至備受唾棄的『君王』時,我們又該如何調整心態,繼續我們的在世之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