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人命豈若朝霜!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人命豈若朝霜!


The healing of a bleeding woman,
Rome, Catacombs of Marcellinus and Peter.

如果大家以為當我們進入到常年期,禮儀讓我們反思的也不過是「好平常」的主題,那麼,我們便太看輕了安排禮儀讀經的前輩了。約略速讀彼此呼應的讀經一和福音選讀,我們已明白今天禮儀的主題,是異常沉重的,也是我們許多時候刻意避而不談的課題:死亡。

當然,「死亡」並不是聖經獨有的議題。古今中外有多少先賢哲者,有多少詩詞歌賦書畫,都對死亡作出過發人深省的反思。以「七步成詩」留名後世的曹植為例,他在因董卓之亂而化為頹垣的洛陽城中,因要隨父西征而與摯友應氏兄弟道別時就寫下了:「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這種心境似乎在這類反思中甚為常見。經歷生離死別之時,人的生命有如煙霞,稍縱即逝;相反,世界卻無視人生無常,繼續其日復一日的運作循環,彷彿離開了的生命從沒出現過一樣。然而,今天禮儀從聖經中截取的選讀,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禮儀所選讀的這段《谷》有其寫作特色,套用學界術語,是「三文治」;即:A)先寫雅依洛因女兒瀕死求見耶穌;B)再寫血漏病婦人藉信得治;A’)回寫耶穌出手救治雅依洛女兒使她起死回生。學界認為,《谷》這寫作手法,是要突顯「三文治餡料」(B)的思想為整個三文治的詮釋關鍵,甚至是整部福音的神學主題。

這位血漏病婦女有何特別呢?起死回生,不是較停止血漏更矚目、更奇特、更偉大嗎?為甚麼《谷》要把她的段落放在中心?讓我們把她與雅依洛作個對比。首先,雅依洛是個男性,在古時父權絕對的社會中,是一家之主。其次,他是猶太會堂的首長,也就是一個地區的猶太人的領袖,有社會、宗教地位。最後,他在歷史,是個有名有姓的人:雅依洛。相反,這位患血漏病的,是位婦女。未知她有沒有丈夫。而從她一直血漏【註:學界推斷是經血過多(屬功能失調性子宫出血的一種)】十二年不止的情況看來,多數未有兒女。此外,她為醫病,已散盡家財,身無長物。尤有甚者,由於按猶太律法,月經出血使人不潔,因此,她十二年來都被視為不潔,不得參與敬拜上主的祭祀,不能與同胞有任何接觸。換言之,她不單失去健康,而且無法(按猶太傳統習俗)接近上主,更被完全剝奪所有社交生活。

這位婦女與雅依洛的女兒也有可堪比擬之處。女孩快要斷氣,生命快將離她而去。婦女血漏多年,而在猶太傳統思想中,血也是生命氣息之所在。換言之,生命也一直漸漸的從她身上流逝。耶穌讓小女孩起死回生,固然恢復了她的生命;婦女的血漏得以停止,不也是保住了她本將逝去的生命麼?
不過,這婦女還有一個特點。她的信德十分強大,到近乎『執迷』的程度。她相信耶穌治好她,恢復她生命(包括健康的生命、宗教的生命,以及社交的生命)的能力。就算耶穌看不到她,不察覺到她,而只要她觸摸一下祂,就可以了。結果?當然如她所願,只是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婦女獲治癒的瞬間,「耶穌立即感覺到有一股神力從自己身上出去了」,祂誓要找到那「摸過祂長衣」的人。乍看之下,耶穌似要追究那不請自來、不求自救的人。然而,想深一層,耶穌用意也許更深。

現在,她的身體治好了,她的生命力得以恢復。但她的宗教生命和社交生命呢?她的不潔身份一直是她的死症。透過讓這位婦女表明身份,她終於能夠擺脫不潔的身份,重獲她的宗教和社交生命。可以說,耶穌的誓要查找也是醫治的一部分。這位婦女終於能夠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得到重生。

既然耶穌能夠全面地恢復這位祂根本沒有見過、身無分文、無名無姓、沒有社會地位的婦女的生命,那麼,眼前這位猶太宗教領袖雅依洛就應該更有信心。畢竟,在耶穌聽畢他講述自己女身的病況後,「耶穌就同他前去」。很明顯,耶穌願意治好這女孩。

今天的福音選讀說明了幾點。首先,耶穌是生命之源。即使那些自認為不堪當面見耶穌的人,他們躲在人群中,但只要他們願意耶穌的拯救,只要他們願意伸手觸摸一下耶穌的外衣,他們就能得救。不過,耶穌願意與他們見面。祂想當面鼓勵他們,並稱讚他們的信德。更重要的是,耶穌不願意看見人失去生命,甚至失去生命力。

為甚麼呢?讀經一為我們解答了:因為「天主並沒有創造死亡,也不會因生靈泯滅而高興」。天主希望祂的創造是充滿生命力的。因此,每當我們在人生路上跌倒時,受傷時,生命力流失的時候,我們只需投向耶穌。祂定會拉著我們的手,對我們說:「我命你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