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有信心 毋懼浮沉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有信心 毋懼浮沉



Our Refuge and Strength(November 2014)
Morgan Weistling

人在談及信仰生活的時候,很多時候著意的都是與主相遇的經驗,或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奇事,或是絕處逢生的機遇,甚或是反敗為勝的大事。今天的兩篇讀經,卻為我們提供了兩段不同的經驗,一個截然不同的新角度。

第一個與上主相遇的人,是先知厄里亞。但究竟他是在甚麼樣的情況下與上主相遇的呢?當時的他不但灰心喪志,甚至恐怕自己連小命也保不了。話說厄里亞挑戰北國以色列王后依則貝耳的巴耳神先知勝利(見列上18:21-40)後,她惱羞成怒,對厄里亞下格殺令。他便逃進曠野,撲倒在一棵樹下,向上主求死。不過,上主卻另有計劃,派使者為他提供飲食,並兩度勸他進食。他最終首肯,並由此有力走四十晝夜路程到曷勒布山──西乃山。在這同一座山上,上主曾與梅瑟會面。

在面對極大的恐懼和凶險時,厄里亞回到以色列的根──以色列與上主立約之地。不過,上主並沒有在烈火中出現,好像梅瑟領受約板時在山上出現的那樣(出24:17);上主也沒有在地震中出現,好像祂頒佈十誡時那樣(出19:18);上主也沒有在強風中出現,好像祂出現在約伯面前那樣(約38:1)。

最終,上主在「微弱的風聲」中只問了厄里亞一句:「厄里亞,你在這裏做什麼?」。就是這一問,厄里亞忘記了自己灰心和恐懼,反而重親激起他的熱忱(列上18:14;禮儀從略),然後上主派遣他去履行新的任務。

至於眾門徒在海上遇見耶穌步行海面時,伯多祿要求嘗試步行於水面,乃《瑪》獨有的一幕。與厄里亞不同的是,耶穌就在伯多祿眼前,他親眼見著祂步行海面,也親耳聽到祂說:「來吧!」。但即便如此,對伯多祿來說,這仍不足以使他無視狂風巨浪。伯多祿是漁夫,是個『行船』的,海上的狂風巨浪有幾危險,他早已清楚。

因此,最終,伯多祿在還未被巨浪吞噬之前,就已被恐懼所淹沒,陷入掙扎之中。他高聲呼救:「主!救我啊!」(Difusora Bíblica: Salva-me, Senhor!)。然後「耶穌立即伸出手來,拉住他」。

當看見別人生命有缺失時,無論是信德上的還是人生其他方面時,人很容易不自覺地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之有所指摘。尤其伯多祿,在親眼見過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逾五千人的事(本是上主日福音選讀,唯遇耶穌顯容節而更改),理應相信耶穌能夠支持他於水面上行走。但有時候,看見天主的力量在別人的生活中工作是一回事,而要肯定同樣的力量會支持自己而勇敢地踏進混沌雜亂之中,則是另一回事。

想深一層,伯多祿的那句:「主!救我啊!」,背後的意義相當矛盾。一方面,是因為伯多祿對耶穌的信靠不足以致從水面下沉,使得他不得不開口求救。但另一方面,他僅餘的「小信德」驅使他在水正要淹沒自己的時候求救,相信著眼前的耶穌不單不會見死不救,更相信祂有這樣的能力。在這段敘述中,耶穌不但顯示出自己高於大自然以及甚至渾沌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祂所顯示的神性,正正在於能夠並願意在所有人都迷茫混亂時出手相救。

禮儀今天透過《瑪》的敘述,讓基督徒明白,我們是要不斷放下既有安全感,走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圈。無論多麼虛幻的救生圈,人總是會緊抓著不放。但要跟隨基督,要踏上成為完全的人的路,就必須邁步踏進人生的風浪,放下那虛幻的所謂安全感。我們有信心,是因為當天叫伯多祿走出船外的耶穌,今天仍與我們一起,並要我們接受同樣的挑戰。

在讀經二中,保祿就是我們模範。他不只強調了以色列後裔在整個救恩史中的重要性,甚至願意為了他們「與基督斷絕關係」。我們未必需要走到這彷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一步,但這份勇氣和犧牲的精神,就是我們今天的挑戰。

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在日常看似微不足道的人事物中看到聽見天主,靠著信心鼓起勇氣與耶穌一起走在風浪之中,並常抱為別人作犧牲的精神。在此路上,我們或浮或沉,但不要忘記耶穌正站在我們面前,對我們說:「要有信心,有我在,不要害怕!」(參拉丁通行本:Habete fiduciam, ego sum; nolite time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