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耶穌的呼召

聖言啟航

耶穌的呼召

甲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梁展熙
Vocazione dei primi apostoli(1481-1482)
(Vocation of the first Apostles = 召叫最初的宗徒)
Domenico Ghirlandaio西斯汀小堂(Cappella Sistina)

究竟伯多祿和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為甚麼會跟隨耶穌?根據瑪竇(及馬爾谷)的敘述,他們四人在此之前對耶穌全無認知。當他們有一天正在葛法翁工作時,耶穌走來,並對他們說:「跟隨我吧!」他們就馬上照做。回應耶穌的呼召,就意味著要為了一個未知的將來而放下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他們究竟為何會這樣做?
  
答案或許可以歸因於聖史(=福音作者)們或他們資料的寫作技巧。耶穌呼召的簡單情節──耶穌召叫,門徒們便跟隨──是為了強調耶穌的個人吸引人和說服力。這樣便能讓讀者感受到耶穌想必是如何獨特,以至他能驅使門徒們作出如此馬上而又完全的回應。當然,這說法並非一無道理,但又似乎有點片面。

先回到福音的上文下理。今天的福音選讀取自《瑪》第四章,作者為耶穌公開傳教生活作序時,借用了讀經一所選的依撒意亞先知的話:「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看見了一道皓光」。先知這句話,早耶穌七百年就已問世。在《依》的歷史背景中,這道皓光指的是南國猶大在亞蘭-厄弗辣因戰爭(約於主前733年)之中轉危為機的一刻。簡言之,就是當亞蘭國與北國以色列聯軍大舉進攻南國猶大時,亞述出兵收服北國各支派的軍事變動。所以說,這句話表達出一個備受毗鄰軍事強國威脅、期待著拯救的一個民族的希望。依氏的這句話也呼應到在耶穌時代以色列的政治狀況──卡在投降羅馬的政治現實與天主許下的偉大民族的承諾之間。人們如何能夠說得通這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就在此時,對這四位漁夫和其他初期基督徒(如瑪竇)來說,耶穌的出現,就像是射穿黑暗的一道光輝。他們感到依氏的說話就在他們眼前實現。

在禮儀所選讀的段落之前,按《瑪》所說,耶穌四十天在曠野內,守齋禁食、抵抗魔誘,最後得天使侍奉。這一切使他準備好去開始他的公開傳教生活。《若望福音》指出,在耶穌受洗後,他花了一段時間,在猶太地區施洗,同時若翰則在臨近撒林的艾農──可能位於撒瑪黎雅境內的地方──施洗(見若3:22-23)。《瑪》的敘述也許是接續若翰被捕的事,因為這很可能是驅使耶穌回到加里肋亞的原因。

如果按著這把《瑪》和《若》對觀時序的做法的話,我們就可以推斷,若翰可能轉到加里肋亞施洗,因為他是被加里肋亞分封侯黑落德(即大黑落德的兒子之一)所囚(見瑪14:1-12)。因此,耶穌回到加里肋亞,一開始可能是為了繼續若翰的事業。這是冒險的一步。耶穌並沒有回到他的家鄉納匝勒,一個只有數百戶的小村落;而是選擇到葛法翁,一個位於加里肋亞海(其實是湖)邊的車水馬龍的漁港城市。再著,葛法翁座落在黑落德和斐理伯兩兄弟的封地的交界──大海之路(Via Maris──之上,而這條大路是當時連接大馬士革、敘利亞、腓尼基和埃及的國際商貿路線。套用今天的話說,這是耶穌的策略選擇:他以宣講施教和醫治所燃點的光,所照光之處,並不限於猶大人地區,更廣及世界。

回到選讀中。在敘述耶穌召叫首批門徒之前,《瑪》先總結了耶穌的宣講:「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所謂天上國度(the kingdom of heaven),指的是萬物承認天主管治的完滿未來。簡言之,這就是我們在誦唸〈主禱文〉(或稱:天主經)中所祈求的:「願祢的名號被尊為聖;願祢的國度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大地之上,有如於天」(拙譯)。事實上,這就是耶穌在地公開傳教生活中所教所行的主旨。

而在述說了耶穌召叫首批門徒之後,《瑪》也總結了耶穌的行動:施教、宣講和醫治。在四福音中,這些都是耶穌彰顯出天主國度臨在於我們中間的不同方式。


從上可見,耶穌所散發的光,首先是沒有界限的光,一概不受人為(甚至自然的──如種族)的界限所阻礙。此外,這光的傳播方式和果效是具體的,是使人生更美滿的。為此,首批門徒緊隨了呼召。我們名義上算是跟隨了,但有否緊隨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