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三思之後 坐言起行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三思之後 坐言起行

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在首尾兩段呼籲當他門徒的必要捨棄一切,但中間的兩個比喻卻是建塔前要「先坐下預算費用」和在出兵前要「先坐下考慮一下」。這樣,在首尾部分和中間的比喻之間沒有連接詞句修飾的情況下,上文下理不算通順。如果把兩個比喻一併跳過,只讀首尾兩段的話,讀起來反而更為通順。

但話說回來,這兩部分也不是全無關係的。可以說,首尾部分主要指出人該怎樣、該做甚麼才算成為耶穌的門徒;而比喻部分則指出成為耶穌門徒的應有心態。由於首尾兩段的捨己呼籲已相當清楚,讓我們聚焦於中間的兩個比喻。

***

首先,是建塔的比喻。據考古所得,這些塔(希臘語:πύργοςpurgos)散見於古近東地區(包括以色列)。這些塔直徑一般不多於八米,除了軍事用途外,還有作農業用途的,主要是作農具倉、穀倉、暫居之所和農地瞭望台等。

這些農業用塔是大型建築物,自是不言而喻了。因此,凡是地主,「誰會準備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預算費用(count the cost),看是否有能力完成」?!

不過,耶穌開始比喻時的反問句:「你們中有誰準備建造一座塔」,其實只是一種演說修辭(rhetorical device)。說到底,(尢其在《路》中)追隨耶穌的群眾,絕大部分是貧下中農,他們窮一生積蓄都未必會有能力負擔得起建造一座塔的費用(尚未計算購地費用)。然而,在比喻中特別用到一些大得一般人根本用不到的事物,甚或使用誇張的修辭方式,實屬常見。因為,利用這類誇張的修辭手法,可激發聽眾和讀者的想像力。

回到比喻。如此偌大的建築物,倘若『爛尾』,定必為眾人所見。人們定會嘲笑業主。嘲笑的內容是:半途而廢。

由此看來,這比喻可能有兩重意義。其一,在耶穌尚在世,親口講這個比喻時,用意在於呼籲人們要三思而後行;與其半途而廢,倒不如從不開始更好。換言之,耶穌要(全是猶太人的)群眾在跟隨他之前,想清楚這門徒們身份的代價(count the cost);並勸他們如果接受不了,反而不要勉強更好。這樣『倒米』的說法,為我們來說可能有點奇怪,但在《對觀》中卻絕不罕見,如: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見路9:62;另見谷10:38)。

其二,在《路》成書以後,耶穌這比喻的讀者已不再是猶太人,而是基督徒了。他們已經成為門徒們了。因此,比喻的用意也隨之改變,變為:呼籲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門徒身份的代價,並省察自己有否只做得『半桶水』;然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換言之,就是勸喻讀者不要在成為基督門徒一事上半途而廢。

***

的確,榮辱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然而,一國之君出兵與否的決定,除了他個人的榮辱之外,更關係到士兵的性命(比喻中的是一萬條生命,言下之意也就牽連到一萬個家庭),以及整個國家所有國民的榮辱(甚至命運)。就此而言,第二個比喻較第一個的嚴重得多。
按今天的軍事編制,一萬兵算得上是一個師(division;及至二萬五千兵)的軍力。即使今天的美國陸軍,現役也只有十個師級部隊(加上國民警衛隊八個師和海軍陸戰隊三個師)。換言之,這比喻中也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無論如何,要以寡敵眾,不單士兵的士氣要高、軍備精良,戰術也要運用得宜。如果重重計算之後,仍是勝利無望,則遣使求和,總比國破家亡來得好。

這比喻既與上一個比喻連用,再加上其遞進的嚴重性,足見耶穌原本就成為門徒前要想清楚自身能力,三思而後行,以免功敗垂成的呼籲。但同時,換到《路》的語境,也可解讀成作者意在呼籲信友既已決定奮身一戰,則必須有如項羽鉅鹿之戰一樣,破釜沈舟,始能以「一以當十」的士氣大破秦軍,凱旋而歸。

***


            的確,成為耶穌的門徒,要捨得一切,以耶穌的愛的榜樣為先。這實在較建塔出兵的決定更為艱難。但我們當初既然開始了,又豈可半途而廢,只做『半桶水』基督徒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