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耶穌是誰? 我是誰?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耶穌是誰? 我是誰?

   雖然要了解另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完全了解可以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但也許大家會有一種經驗,就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誰,有時比了解別人更困難。

   先回到福音的脈絡。發生在今天選段(路9:18-24)之前的,是「五餅二魚」(路9:10-17)。這發生在古今中外,想必都能引起轟動。坊間有關這位能夠單靠五餅二魚就可餵飽五千男士(女士小孩未算)的奇人的道聽途說,想必不脛而走。

   事隔不知多久,耶穌問眾門徒:「眾人說我是誰呢?」。他們答了三個人物。接著耶穌再問:「你們說我是誰呢?」。然後,伯多祿回答說:「你是天主的受傅者」。

            問題是:這真是答案嗎?讓我們看看耶穌聽到這句之後的反應。《路》旁述:ὁ δὲ ἐπιτιμήσας αὐτοῖς παρήγγειλεν μηδενὶ λέγειν τοῦτο。一般譯作:「耶穌卻嚴禁他們把這事告訴任何人」。但更好應譯作:「但一邊指責著,他命他們不要對任何人說這事」(=but rebuking he commands them say this to no one….)。原文中的動詞ἐπιτιμάωἐπιτιμήσας屬其不定過去式分詞),在《路》中分別用於門徒對接近耶穌孩童的指責、路人對高喊「達味之子,可憐我吧」的盲人乞丐的指責,以及在十架上善盜對惡盜的指責(分別見18:15, 39; 23:40)。從耶穌『指責』『他們』來看,首先,伯多祿的答案即使未必全錯,但也不全對;其次,心中有此答案的還包括其他門徒。因此,耶穌親自修正了伯多祿的答案:「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

   但門徒一開始不也答錯了嗎?怎麼耶穌當時沒有指責他們,反而現在卻這樣做呢?我想,耶穌之所以指責他們,並馬上開口更正他們,是因為伯多祿(即包括門徒們)的想法對了一半,但仍有一半是不對的。而且,一半的真理比完全的假話更危險,因此他必須指責並更正他們。

            那麼,他們錯在哪裏呢?他們錯不在知道耶穌是「受傅者」(=基督=默西亞),而是錯在他們(以及當時普遍猶太人)對「受傅者」的認知。

            在《路》中,耶穌被判死刑的罪名是:他(自認)是默西亞、天主子(見22:67, 70; 23:35)。而他們對這身份的認知,是:受傅者=君王(見23:37, 38),是來救苦救難、趨吉避凶的(見23:39)。這些說法某程度上都對,但也某程度上不對。耶穌是君王,但不是此世政治上的君王。耶穌確是來救人,但不是救人趨吉避凶的,而是藉著面對苦難來挽救人與神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給予大家一個機會,重新開始。

            這樣的路並不易走。但耶穌清楚知道,這是他的身份、他的使命。跟隨他的人,要走的路也同樣崎嶇。因此,耶穌說得明白,跟隨他的人要「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今時今日,每想到十字架,大家會聯想到鞭打、被釘、死亡,這類肉體上的痛苦。不過,我們好像漏了些甚麼?對了,就是苦路。苦路不單是承受著木架重壓,被鞭傷的皮肉重開流血,更重要的是:遊街示眾。一方面承受路人的斜視,甚至吐口水;另一方面當權者取其殺雞警猴的作用。隨著基督徒身份而來的,還有這兩點。

            這條路並不易走,因此(在禮儀略去的耶穌說話末句),耶穌還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益處呢?誰若以我和我的話為恥,將來人子在自己的光榮,和父及眾聖天使的光榮中降來時,也要以這人為恥」(25-26節)。

        人要避免喪失或賠上自己,就先要知道自己是甚麼。讓我們在回答耶穌對我來說是誰的同時,也問問自己:身為耶穌追隨者的我,究竟是誰?耶穌(尤其是《路》中)的說話,是判人死罪令其永不翻身,還是充滿慈悲寬恕讓人重獲新生的;是要人為法規所束縛,還是要法規以人為本?


   在老子留給後世的教誨之中,有此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卅三章)。台灣中國哲學者傅佩榮相信,對老子來說,「明」是從悟道中得到的智慧(散見《老子解讀》)。如此高的修為,確實不易達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