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復生的人 復生的心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主日

復生的人 復生的心

            死亡,是所有人都要跨過的門檻。現在,愈來愈多人提倡,人除了要學會如何生活之外,更要學習如何(面對)死亡。不過,當死亡來襲時,面對死亡的,又是否只有死者呢?

   今天的讀經一和福音,內容及情節相近。一個女人,丈夫死了,只剩獨子,即粵諺所謂的寡母婆守仔。對於這位寡婦來說,獨子,是倚傍、是希望,是她唯一可以去愛的人,也是她尚有一個家的唯一原因。換言之,獨子的死,並不只是等於失去了一個兒子,更是失去了倚傍和希望,愛和家庭。可以說,對她來說,她的生命也同時逝去。她,已生無可戀。

先看讀經一的母子。厄里亞與這對母子的瓜葛,千絲萬縷(見列上17:1-16)。一開始,傳上主口諭,帶來大旱的,是厄里亞。因為這場大旱,本來相依為命的母子,已無存活之望,打算在吃完最後一餐之後,一同等死。在絕處為他們帶來希望的,偏偏又是厄里亞。他再傳上主口諭,讓母子的麵粉和食油用之不盡,直到大旱結束為止。

最能打擊人心的,不是從來沒有,甚至不是得然後失,而是失而復得卻再失。本以為能夠與獨子一同挨過旱災,誰不知獨子突然病死。所以,婦人質問厄里亞的那句-「天主的人,我有什麼對不起你?你到我這裡來,難道是要追究我的罪過,害死我的兒子!」-肯定充滿怒火的。

            厄里亞定必知道獨子對她有多重要。所以,他不單進行了史上首次有記載的心肺復甦(=人工呼吸),甚至質問上主:「上主,我的天主,這位寡婦收容我,而你竟要加害她,將她的兒子置諸死地嗎?」。

        經過搶救後,獨子死而復生。厄里亞終於能夠鬆一口氣。上主讓婦人失而復得的,不只有兒子,還有希望、家庭,以及本來已死的心。上主復生了她。

            在看中的母子之前,先指出:素有把耶穌描寫成新厄里亞──先知之最的做法。因此,在敘述時有意無意以讀經一的故事作藍本,不無可能。當然,兩者仍有不少不同之處。

   首先,耶穌與這位寡婦並無瓜葛。他們素未謀面。雖然如此,場面的悲愴也表露無遺。通常,人在旅途上,定必想像入城的一刻,盡見市集熱鬧,車水馬龍。但現在,「當他來到城門時,正遇到一隊人送殯」。這句話馬上為這一幕的氣氛定調。耶穌所聽,喪哭之聲不絕;他眼所見,盡是垂淚悲容。

面對這幕,耶穌σπλαγχνίζομαιsplagchnizomai)。這動詞,澳門主日彌撒讀經譯:動了慈心;思高譯:動了憐憫的心。兩者都對,都是按字典譯的;而且也表達了中文慈悲、憐憫的意思。然而,這希臘語動詞其實是來自名詞σπλάγχνονsplagchnon):泛指內臟(慣譯:五內),有時可理解為心,以表情感。因此,我個人認為,較白話的說法是,耶穌眼見這一幕,個心哽(粵:ang2)住哽住。我也喜歡外語的譯法,英:compassion;葡:compadeceu-se,意思是:感同身受。

            與厄里亞不同,耶穌對寡婦沒有內疚感,所以他沒有馬上要她把兒子交給他。相反,耶穌先安撫了她:不要哭了!。然後,當然是耶穌與厄里亞的第二個不同點。他無需呼求上主。耶穌自己便可使獨子復生。而接下來的情節,也與讀經一相同。耶穌復生了寡婦的獨子,也同時復生了她的希望、家庭、人生,以及她的心。

***

            的確,耶穌是先知之最,好比『終極版厄里亞』。此外,上主大能無比,甚至能夠起死回生。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這份終極的力量而起死回生的,不只有死者,更有愛著死者的家人、摯友。

            對於身為基督追隨者的我們來說,意義自然在於仿效耶穌。當然,我們誰也沒法像他一樣,起死回生。然而,我們都能夠在面對他人的苦難災劫時,個心哽住哽住=感同身受;安慰受苦的人,設法減輕他們痛苦,使淚水不再;並讓最終痛失至親摯愛的人,在基督追隨者的大家庭中找到親情、找到愛,把死亡的副作用──失落、仇恨,甚至絕望──減到最低。我們縱使不能令人起死回生,但至少能讓心死而復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