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救 恩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四旬期第一主日

救 恩

            收禮物,未必是一件如想像般容易的事。每當我們收到一份禮物時,我們總覺得有需要回報的。足見人或多或少相信我們所得到的,必須是我們以某種方式賺得的。或者是我們不想覺得欠了別人些甚麼,又或者我們只是想肯定我們所擁有的是真正屬於我們的,好教我們不會被暗線牽著走。

            另一方面,我們又確信我們在學校或工作時所花的每分每秒都要有成果。他人,甚至我們自己,都預期我們會滿足一定程度的表現;如果可能的話,甚至要超越那程度。我們太過習慣以我們的成就來判斷我們的價值。

   我們時常把這套心態移植到信仰之上,尤其在四旬期期間。我們都視四旬期為補贖的時期,要去做些敬禮行動來『平返條數』(=使賬目的支出和收入對等)。但當然,在信仰的層面來看,要這樣做,只會徒勞無功,因為我們永遠都無可能『平到條數』。事實上,只要我們仔細看看四旬期中禮儀為我們安排的讀經,就會發現天主根本沒有要求我們這樣做。貫穿整個四旬期,主日的讀經都讓我們明白,天主的拯救,是一份來自天主的恩賜,而不是我們賺得的報酬。

   四旬期主日的所有讀經一,都取自以色列史,以展示天主對自己的子民的慷慨大方。所有讀經二,都突出了基督在我們的拯救中所扮演的角色。福音選讀,則揭示出耶穌在苦難面前,仍散發光芒,並同時揭示出天主的慈悲憐憫。即使我們在這些讀經中察覺到悔改的呼召,都不過是次要訊息。這些讀經都旨在向我們保證,天主有多麼愛我們。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申命紀》第廿六章,當中述說天主與以色列先祖(=雅各伯;不是亞巴郎,見兩週前出版的《信訊雙週刊》的「古經今讀」一欄)開始建立關係,以及在他們後來身陷困境時,他們向上主求救,然後天主就把他們從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來。他們所獻之祭,不過是感謝天主對他們的好,而不是報酬。在答唱詠中,聖詠作者祈禱,天主會保護和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當中不涉及任何等價交換。天主對人的好,是純粹的恩惠。

   保祿堅持同樣的觀點。他指出,拯救我們的不是善功,而是信德。當他大聲宣講,說在得救一事上猶太人的身份絕無特別優勢時,他想必嚇了他的聽眾一跳。或者我們也應該會被嚇一跳。使我們成義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是否屬於『正宗的』宗教團體的成員,而在於我們真摯的信德。

   一如慣例,主日禮儀三年循環的四旬期第一主日,都是讀耶穌受試探。學界大都認同,那三項試探代表著當時的人(甚至耶穌自己)對默西亞的期待。他們相信默西亞會使饑餓的人得到溫飽;從外族手中奪回國家主權;甚至能召喚天主的大能,施行奇蹟。這些事本身是令人讚嘆不已的,今天亦然。有誰不想見到世上所有的人都得溫飽?誰不想見到所有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誰不想見到天主的大能展現人前?但為甚麼這些好事,在今天的福音裏卻變成誘惑?也許,錯不在事件本身,而在於為了錯誤的原因而去做這些事。也許,真正的誘惑較我們所想像的模糊得多,難捉摸得多。我們會時常受到住引誘去做好事,不過是為了錯誤的原因或用不適當的方式。

   面對著每項引誘,耶穌都向我們展示出,正義的真諦,在於把一切交託給天主,而不是自把自為地、為建立自己的身份──你若是天主子(誘惑一和三);這普世權威,一切榮華,我都可以給你(誘惑二)──而行事。耶穌最終都會使餓者溫飽,救人免於奴役,並彰顯天主的大能。但他只會按天主的時機,以中悅天主──而非群眾──的方式來完成。

這並不是說,在四旬期期間,我們毋需行補贖。只不過,我們所行的補贖都應該是能夠讓我們重新把自己交託給那位對我們一直大方慷慨的天主。這些補贖不應使我們認為自己已還清債項而心安理得,反而讓我們看清楚,天主的確是我們的避難所、我們的堡壘,我們的確可以信靠祂,祂的拯救是白白施予的恩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