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聖經的讀與解 慈悲乃感受加行動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聖經的讀與解 慈悲乃感受加行動

            在上主日的加納婚宴選讀後,主日禮儀三年循環中的第三年在今天正式進入《路加福音》的首個常年期主日,我們也先回到《路》的開首。作者提到,他在「經過細心收集從始至今的所有資料後,決定一一寫出來」(1:3)。同時,我們也來到按《路》作載耶穌公開傳教生活的開始。

            但細心的信友馬上會留意到,耶穌的公開傳教生活在《路》的開始,與其餘兩部「對觀福音」中的,完全不同。在《馬爾谷福音》和《瑪竇福音》中,耶穌在公開傳教生活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揀選了一些宗徒(見谷1:16-20;瑪4:18-22);按該兩部福音,耶穌是在一段日子之後才回到家鄉的(谷6:1-6[另見:3:20-35];瑪13:54-58)。不過,根據《路》,耶穌的公開傳教生活是從家鄉開始的,是從他在自家猶太會堂中的一次讀經和講道開始──也就是今天的福音選讀。

            耶穌在《路》中的所揀選的讀經和他的講道,實可比擬為今天大小機構的「mission statement」([創立]宗旨)。這段讀經──「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擄傳達自由,向失明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重獲自由,宣示上主恩慈之年」──來自《依撒意亞先知書》61:1-2。這裏的「恩慈之年」,也就是禧年(Year of Jubilee)。而今年就是教宗方濟各呼籲普世教會特別活出天主慈悲並為其作證的特別禧年。禮儀藉今天的福音選讀特別提醒我們,彰顯天主慈悲的行動──關顧貧苦的人、使社會上受壓迫的人得到自由,是耶穌的使命,也自然是教會必須日復一復投身工作的使命。可以講,教會的使命,就是毫不間斷地宣佈真正的喜樂──上主的恩慈(=慈悲)。

            描寫讀經過程的,還有讀經一。在主前第五世紀時期,當被充軍巴比倫的猶太俘虜獲准回猶大之後十數年的某年七月,厄斯德拉在水門前的廣場朗讀上主律法──大概是梅瑟五書的雛型。由於經文朗讀之處並非聖殿庭院範圍,所有的人都能夠去聆聽讀經。而為了讓有能力聽懂的人都有機會聽懂,厄斯特拉更刻意安排把經文解讀詮釋。一開始,群眾在聽懂經文時,悲痛哭泣。雖然經文沒有指明──學界也未肯定──這場悲哭的原因,但有一說法是群眾因感到自己及祖先罪咎之沉重而哭泣的。從這角度看,厄斯德拉、乃赫米雅及肋未人們之後的勸喻──「今天是上主你們的天主的聖日,你們不應憂傷哭泣!……因為喜樂於上主,就是你們的力量」(厄下8:9, 11)──可被理解為:「你們要從你們的錯誤中學習。不過,你們也應學懂,天主是慈悲的」。

            話說回來,其實耶穌也有在朗讀《依》後為聽眾解讀。而我有膽肯定,那是世上最短的一篇講道辭:「你們剛才聽過的那段聖經,今天經已應驗」(路4:21)。與厄斯德拉,以及世上所有的釋經者不同的是,耶穌的詮釋關鍵(hermeneutical key),就是他自己。他以自己的言教身教,並最終以他的死亡和復活,來詮釋──實踐了那段聖經。但有趣的是,雖然大家大概已經知道結局,但禮儀仍把群眾的反應留在下禮拜才讓我們讀到。這也許給予了我們空間,讓我們自己想像,如果我們身處群眾之中,我們的反應又會怎樣?

            當然,畢竟我們已是基督徒,無論我們即時的反應如何,到最後我們仍是要效法耶穌,繼續他的使命。但我們又何德何能呢?我們靠的就是聖神的恩寵。這些恩寵讓我們在繼續耶穌使命這項豐功偉業之中各司其職,但都同心同德,就好像一個身體的各個肢體一樣。既然世人是同一軀體不同分肢,那麼又怎能不感同身受(compassion),怎能不對別人慈悲呢?


   不單如此,因為天主的慈悲包容所有人,不排斥任何人;耶穌被高舉(=被釘十架)是為吸引很多的人歸向他。這些同一終向的人,自然也成為一體。可以說,今天的保祿書信呼應著耶穌在《若望福音》第十七章中為門徒所作的禱詞:「願眾人都合而為一」(21節)。這也是我們教區新任首牧李斌生主教的牧職格言。願主助佑他!

澳門教區第廿四任首牧李斌生主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