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聖言啟航】 甲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 聖言的沃地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聖言的沃地



貫穿今天讀經一、答唱詠,以及福音選讀的,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比喻:聖言的種子在好土地上豐碩結果。先看讀經一(依55:10-11)。依撒意亞先知就聖言的果效發展出一個複合的隱喻。他把天主聖言比作雨和雪,並指出兩者之間的幾種關連,使我們能夠明白到聖言的豐碩。依撒意亞的想法如下:天主派遣雨和雪來到大地,去完成它們的使命。它們滋潤大地,使之肥沃,為天主的受造物出產食糧。它們只要完成了這使命,便馬上回到天主那裏。同理,天主聖言也是一樣。聖言來自天主,被派遣去完成使命,就是使所有人跟從天主的意願和計劃。天主肯定祂的聖言會不負所托,完成使命。天主聖言使眾生有生命力,並繁衍生息(//肥沃=fertile),並為全人類帶來人生的意義。天主應許我們,只要我們依從祂的聖言,聖言自會滋養我們的生命,並使我們的一切飢渴得到飽沃和滿足。

雖然今天的答唱詠重句,用的並不是答唱詠本身所選的聖詠(詠65篇)裏的句子,而是福音選讀的主題:撒種者的比喻(參路8:8//瑪13:8);然而,聖詠本身作為一首對天主的讚美詩,尤其是在豐收季節時對上主的謝恩讚歌,在思路上可算與選自福音的重句屬類同的語境。

順著禮儀選讀的脈絡—即讀經一中天主藉雨和雪來滋養大地—來理解,聖詠作者是在豐收佳節為上主賜予以色列子民的祝福而謝恩。天主所送來的雨水,不但滋潤大地,也使生命藉著糧食得以延續。而且,除人類以外,牲畜以及其他一切生靈也獲得食物和養份。為此,普世人類,以至整個受造界,「都在歌唱歡呼」(詠65:14;見答唱詠第四段)。

自本主日起,合共三主日,禮儀讓我們專注聆聽《瑪竇福音》第十三章【換言之,主日禮儀跳過了整章第十二章】。《瑪.十三章》整章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天主的國,而耶穌宣講天主國的方法,都是比喻。至於我們今天讀到的,是開章的第一個天主國的比喻。

要留意的是,聖經原文並沒有為任何比喻定出名稱。我們今天慣用的名稱,都是後來翻譯聖經為各國語言的譯者為方便讀者的緣故而自行補充的。以今天的比喻為例,《思高》稱之為「撒種的比喻」【要比擬的是撒種([seed]-sowing)這動作?】,葡《Difusora Bíblica》及英《NAB》皆稱其為「撒種者的比喻」(O semeador; The Parable of the Sower)【比擬的重點是那位撒種者?】。

無論如何,只要我們回到按《瑪》所載耶穌所說的話本身,不難發現,這比喻既不論及撒種的動作,也不聚焦於撒種者。這比喻所關心的,是不同類型的土地,以及其各自吸收天主聖言的反應和能力。從《瑪》成書的時期(約主曆80年前後)看來,這反映出《瑪》作者所屬的初生基督徒團體正在面對的大哉問:為甚麼一些猶太人接納了耶穌,但另一些猶太人卻不接受祂,並且拒絕了祂的天主國訊息呢?至於今天的比喻,正正就是針對這問題的一個解答。

在講完比喻過後,耶穌作出解答:有些人受到了那邪惡者的影響;有些人則是信心薄弱的;有些人太掛慮此世的事;有些人則只顧追求錢財。只有那些真心接受耶穌訊息的人,並願意調整自己至與之符合的人,才是那好的肥沃的土地,能夠產出豐碩的果實。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耶穌並不是要我們完全無視此世的事務;只是,我們在參與此世志業,在不同崗位上把我們的現代社會文明繼往開來的同時,不要把耶穌的訊息拋諸腦後,誠如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所言:「現代的文明亦往往令人難以走近天主。這並非現代文明本身固有的惡果,而是因為這文明令人過度為塵世所牽連」(《喜樂與希望: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的牧職憲章》第19段)。

《天主教教理》第546段就《瑪.十三章》中的幾個天國比喻作了很好的簡介:「比喻是耶穌訓誨的特色,祂用來召叫人進入天國。祂利用比喻請人赴天國喜宴,但也要求一個基本的選擇:為獲得天國,必須『賣掉』所有的一切;只憑口說不夠,還需有行動。比喻對人來說有如鏡子:他像一塊旱地,或是像一塊好地接受聖言呢?」。

接納耶穌的訊息與否,取決於我們是否接納天主臨在於世界之中以及在其內行事的方式。要接納耶穌的訊息,就要培養自己的雙耳,留心細聽,並培養自己的心智,小心辨別。只要我們自己準備好了,再加上天主的幫助,我們定能成為肥沃的好土地,結出豐碩的果實。

要總結《舊約》和《新約》的聖言種子如何在我們身上結果,《教理》中有一段值得一讀:「天主十誡、山中聖訓、宗徒的傳授,都給我們描繪了導向天國的道路。我們以每天的行為,藉著聖神的恩寵,逐步努力前進。又藉著基督聖言的灌溉,在教會內,為了天主的光榮,慢慢地結出果實」(第1724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