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 真智慧・敢於去愛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真智慧・敢於去愛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The (Great) Tower of Babel” (c. 1563).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人類是永遠都無法靠一己之力的勝利來贏取智慧的。《智慧篇》第九章(讀經一)是撒羅滿為求得智慧所作的禱詞;此章的第二部分(13-19節)解釋了智慧是何等不可或缺。然而,與撒羅滿相比,今天的世界看來更欠缺智慧。今天的禮儀選讀教導我們,智慧並不是單單對人情世事的看透,也不只是懂得明哲保身,而是領悟到如何活出我們【留意:是複數!並不是我自己】如何好好渡天主子女的生活。簡言之,智慧牽涉到三個層面:我與自己、我與別人、我(們)與天主。

智慧教導我們如何把事物放在適切的位置,去思考甚麼事情較為重要,甚麼較為次要。對於一些(膚淺的)人來說,這看似是十分愚魯的(俚:戇居)。例如,跟隨耶穌要符合的要求,乍看之下很不合理:要捨得「自己的父母、妻兒、兄弟姊妹」(路14:26),就是為了基督和祂的福音的緣故,難道這還不算是不合理嗎?!今天(《路》)的回答是:不算。考慮到為天主國的必需付出,這是按基督信仰的智慧的必然結果。沒有充足的資本便貿然開始建造一座高塔,那就是愚魯。整個世界的人都會恥笑這無法完成的『爛尾』工程!事實上,這裏《路》可能是在暗指巴貝耳塔,那是人類萬事徒勞和人際間生出混亂的象徵。有智慧的人會先做好預算:為了完成某事,他將會(能夠)投入多少資源。對基督徒來說,唯一的預算就是全身投入。畢竟,基督信仰本身就是最尊貴的事物,失之則一切皆無意義。可幸的是,那需要投入的『資源』是取之不竭的。

基督徒的智慧就在勇於徹底地為我們所相信的根本價值而下定決心,儘管這意味著在面對我們愛惜的人的時候也要做一個痛苦的抉擇。而這正正就是《路》成書的時代教會每日都要面對的現實。

這段話的上文下理也十分重要。這番話是對「一大群跟隨耶穌前行」的人說的(見路14:25)。換言之,這並不只是說給修道人和苦修者聽的。同時,這段話是在耶穌勸說要無償地邀請人參加盛大歡宴之後;耶穌也教導要優先歡待(give preference to)那些「無力報答」的人,而非親友和熟人。具體來說,這「不要優待」(not to prefer)自己人牽涉到兩個層次:首先,面對迫害時,基督徒有責任視耶穌基督在親族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之上;同時,為了福音的緣故,我們要特別優先那些在社會中通常會被視而不見的人,也就是要犧牲/捨棄自己的社交圈子的利益。

因此,有智慧的基督徒並非純粹是一個愛好智慧的人(sofist)。一個普通的愛智者,的確懂得如何為一些事物提供一個美好的解答,但他卻從來不會承諾任何東西,全身投入去做任何事。相反,一個有智慧的基督門徒,不單單能夠表達清楚自己所追隨的和對此堅信不移,更是為了世界和歷史的終極意義而投入他的整個生命。一個基督徒智者,在有需要跳越的時候,他是會毫不猶豫地跳過去的;畢竟,你猶豫的話,就一定會掉下去。

至於費肋孟,他是厄弗所城的善人,保祿的私交。《致費肋孟書》是他的奴隸敖乃息摩在離開牢獄回去時帶在身上的,是一封乍讀之下彷彿荒謬的信(讀經二)。然而,這就是純粹的基督徒應有的智慧。敖乃息摩從費肋孟那裏逃了出來,然後在監牢中協助保祿。保祿替他施了洗。現在,保祿已不再需要他了,於是便把他遣送回費肋孟那裏去。畢竟,按當時的社會和經濟文化,敖乃息摩嚴格來說是費肋孟的財物。然而,若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看,『在基督內』,他們二人都已被更新,他們之間也有了一重新的關係。在這更新了的世界之中,不再有主人和奴僕的從屬關係,有的就是平等的:基督的弟兄姊妹和天主的子女(參迦3:28)。同時,他們二人也都是保祿的兒子,他們是從他那裏在信仰之中重生的(即他為他們施了洗)。因此,費肋孟在迎接敖乃息摩時,不可再視他為奴隸,而是像弟兄一般了,就好像他對待保祿一樣。

其實,活出基督徒生活的智慧都可算是老生常談:放下自己、愛主愛人。只是今天的讀經更進一步,要求我們放下自己『圍威喂』的、同一個社會階級的生活圈子,主動去關懷那些與我們不同的、甚或因為種種原因而常常不被人重視的那一群人。然而,這基督徒生活的理想情操確是知易行難;有如要建一座高聳入雲的通天巨塔,或要以一萬士兵攻打兵力二萬的城池;既容易半途而廢,又可能最終只有俯首乞和。因此,智慧並不只是知識,還要有勇於將之實行,這就不單需要基督徒自身的智慧,更需要天主上智引領:「只有信賴這智慧,世人的道路才能修直,人類才可學習你喜悅的事,因而獲得救援」!

插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