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 求富 不如去愛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求富 不如去愛




“The Man Who Hoards (L'homme qui thésaurise)” (1886-1894).
By: James Tissot (French, 1836-1902).
In: Brooklyn Museum.

一般來說,曾經二十元就可買得的東西,今天要四十元才買得到。通貨膨脹早就應該使人們明白到此世的財富本身是多麼的不安穩。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汲取到箇中的教訓。福音中的那一幕,是我們時至今日都還會見到的場面:兄弟爭產;而他們想耶穌為他們仲裁。但他們的遺產分配問題,耶穌根本連半點興趣也沒有。畢竟,這與祂的使命根本毫無關係。更何況,假若為了這兩兄弟作了一個很可能無法使二人重歸於好的決定的話,對天主的國又何益處?說到底,對耶穌來說,至關重要的是,來請求祂出手相助的人最終能夠皈依並接納天主國的真正價值(觀)。因此,祂說了〈愚蠢的富人的比喻〉:這愚富在一次大豐收之後,心想終於可以靠著所積來的財富休閒地安渡餘生—只可惜,就在這一晚,天主就會來取回他的生命⋯⋯耶穌很可能並不是要指責他想要無憂無慮地過好日子的渴望。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耶穌並不接受他只把人生的希望放在此世的財富之上,卻「不謀求在天主前富有」。財富本身並不是邪惡的,但我們應專心致志的,是那真正的財富,即與天主之間的情誼(良好關係)。這只有靠著不斷致力關懷祂的其他子女方能好好培養。【順帶一提,今天的比喻,很適合與〈拉匝祿的比喻〉(見本年第廿六主日)一起對讀】。

然而,尤其當事事順遂,事業得意之時,以上的說話是很難令人接受的。因此,禮儀特別強調,此世的財富最終都盡是空虛。這裏指的不只是金錢上的、資產上的財富,也指文化上的財富:(人間的)智慧。《訓道篇》開首數章就對此世的一切事物大膽地提出質疑(見讀經一)。一般來說,猶太信仰十分珍視財富,並視之為上主的賞報。《訓》則可算是異數。《訓》的作者很明顯地意識到無論資產上的或是文化上的財富都是變幻無常的。只不過,作者並沒有為我們提供別的可行選擇,沒有其他值得我們全身投入的『財富』。《新約》所提倡的「在天主前富有」就是:對我們的弟兄姊妹的愛護與關懷(love and charity)。

為了認真地對待今天福音給我們的勸誡,我們要重新審視我們生活的準則。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基督徒的人生與此世對人生的提倡是截然不同的。就基督信仰中的對人的思想,讀經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我〕們既然[已藉洗禮]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致哥羅森人書》中的所謂「天上的事」,指的就是那終極的價值,亦即福音中耶穌提到的「在天主前富有」。對我們來說,這並不是全然遙不可及的事。我們的生命,就是基督;而祂則已「隱藏在天主之內」了。基督—我們的生命,將在那最終的永恆之日(無終結的一天)內在光榮中顯現。既然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儘管這生命仍屬隱藏而未可見的狀態,這生命就決定了我們自此以後該如何思言行動。不要再只顧尋求一己私利和慾求(見哥3:5:「你們要把在你們內屬於塵世的肢體消滅:就是淫亂不潔、慾念邪情和有如崇拜偶像般的貪念」),反而要主力尋求那中悅天主的一切(見12-14節:「為此,你們該如天主所揀選的,所愛的聖者,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如某人對某人有什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就如主怎樣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寬恕人。在這一切以上尤該有愛德,因為愛德是全德的聯繫」【禮儀從略】)。我們的人生就是要為與此世的標準全然不同的追求而努力,即使這追求暫時仍未能夠藉肉眼可見。因此,基督徒是難以為世人所明白的。然而,基督徒卻應該完全了解到此世的「財富」是何等變幻無常。正正因為基督徒如此與世不同,他很有可能會被排斥。因此,基督徒就更需要對他同那屬於復活基督的以及所有已受洗的人的生命的堅定信仰【這也就是聖洗聖事的意義之所在】。

今天的〈集禱經〉可以說是是日禮儀的綱領:「求祢〔=聖父〕改造我們並保護我們〔=保持我們是祂新造的狀態〕」。我們現正在活出的,是那新造而終極的人生。讓我們堅持,不要回到那較低價值的生活裏去。

言下之意,我們是否要鄙視此世的一切?非也。我們也不必矯枉過正,去鄙視天主的創造。關鍵不過在於:我們要領悟,真正的生命在何處?我們存在的最終意義又是甚麼?其它的一切,都不過是為了達致這真正生命的工具而已。真正的生命,就是天主子女的生命。只要我們讓自己在一切事上從屬於天父的旨意,我們就能夠分享這生命。而這旨意就是對我們的弟兄姊妹的關愛。與尋求財富和可驗證知識相比之下,我們更應積極地彼此相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