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丙年耶穌受洗節: 未完的主顯節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耶穌受洗節

未完的主顯節




按教會的禮儀曆安排,聖誕期以「耶穌受洗節」作結。雖然耶穌受洗時已年屆三十,而三王來朝時祂不過是個小孩,但誠如本欄早前指出,聖誕期真正要慶祝的,是耶穌在大地上顯示自己的身份;而今天的讀經,就正正符合這一點。

耶穌身份的光榮顯示,當然就在祂於約但河受洗的一剎。當時,「天空啟開了,聖神以鴿子的形象,降到祂上面,又有聲音從天上說:『祢是我深愛的兒子,我因你而喜悅』」。因此,這一天,就如今天〈獻禮經〉所言,是「聖子⋯⋯公開現身的日子」。某程度上來說,耶穌受洗節可說是第二個主顯節。

由此可見,耶穌所受的洗禮並不是基督信仰中慕道者要正式成為基督徒時所領受的洗禮。換言之,洗者若翰所作的,也並不是我們教會內的聖洗聖事。若翰的洗禮,是「水」的洗禮。從他選擇了當年以色列民在上主的帶領下跨進應許之地的約但河作為洗禮的地點來看,他的用意主要是呼籲他的同胞回顧自己民族在天主所帶引領之下的歷史,重溫自己民族與天主之間的盟約,並重新審視自己有否好好遵行盟約的內容;如否,則更當懺悔改過,再次嘗試好好活出天主子民的身份。

不過,耶穌的洗禮也能啟發我們反思基督傳統中的聖洗聖事。首先,《路》記述了當時人們對若翰洗禮的觀感:「那時,民眾正在熱切期待著,他們心中猜想,若翰是否默西亞」。這背後反映出當時猶太人的心理狀況。他們迫切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有局限,而他們明白到單靠自己是無法突破這局限的。他們期待著來自人以外的救助,盼望著一位默西亞。而若翰的洗禮,一方面滿足了他們對默西亞的期待;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洗禮強化了人們對自身生命狀態的反思。換句話說,若翰正在準備他們的內心,來迎接默西亞。這份準備,當然也須伴以內心的改變,即悔改。若翰呼籲人們的悔改,我們早在剛過去的將臨期第三主日中聽過:有剩餘的當與有需要者分享;行使公權力的人不要多收多取,欺詐勒索,應當知足。

此外,耶穌受洗這一幕,有一個細節我們應當注意:「眾百姓(all the people)受洗後,耶穌也受了洗」。若翰在為上主準備的,是一個天主子民(People of God),而不是一個人。正因為人是群體動物,因此,人除了自己自身的生命需要救助之外,人類作為一個群體也需要上主拯救。換言之,人與上主之間的交往,不可能只關係到一個人自己和上主,而必須考慮到自己是天主子民的一份子,在意自己如何與別人相處。正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所訓示:「天主的聖意不是讓人們彼此毫無聯繫,個別地得到聖化與救援,而要他們組成一個民族,在真理中認識祂、虔誠地事奉祂」(《萬民之光:教會教義憲章》第九段)。

今天讀經二所選自《宗》第十章的伯多祿講道辭中,包括了他就耶穌受洗一事所作的解讀。伯多祿稱耶穌為「萬民之主」。他並指出,整個基督事件(the Christ event),此處特指從耶穌的公開傳教起直到祂復活升天為止,是「在若翰宣講洗禮後,由加里肋亞開始」。而這「開始」,就是指「納匝肋人耶穌」,在約但河邊,「如何被天主藉聖神和德能傅了油」(參拉:unxit eum Deus Spiritu Sancto, et virtute);也就是,耶穌的受洗。順帶一提,「Χριστός」(基督)一字,本義就是「被傅油(的那一位)」(=受傅者)的意思。

關鍵在於,上主的這位受傅者將要作甚麼呢?今天的讀經一則仔細地描述了這位受傅者的使命。按《依》所載,上主說:「我已把我的神灌注到他身上,叫他將正義傳給萬民」。但這正義的傳播並不(只)是單靠口講的:「他不喊叫,不高聲說話,甚至不使人在路上覺察到他的聲音」。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只是顧著自己正義就夠了,而對旁人所受的困苦視若無睹。相反,這位受傅的上主之僕要「使盲者復見,囚犯出獄,並把生活於黑暗中的人引離監牢」。用今天的話說,這些都是「受壓迫困苦的人」。與此同時,他並非毫無人情味的,只顧冷冰冰地套用標準規範;相反,「殘破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滅的燈芯,他不弄熄」。藉著行動,透過慈悲的情懷,「他忠心宣揚正義,不厭倦,不氣餒」。

即使耶穌在約但河所受的洗禮與教會的聖洗聖事並非完全相同,但我們卻是因著聖洗聖事而與基督同死同生,成為『另一個基督』,也就是基督徒。對於其他人—尤其非基督徒—來說,我們『就是基督』。在整個聖誕期內,我們慶祝耶穌在我們中間出現,顯現出天主愛的光輝。那麼,我們,作為信仰團體的一員,又有否在人們眼出顯示出天主愛的光輝,反映出基督的萬民之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