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瞎眼看清 有目無明

聖言啟航
梁展熙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瞎眼看清 有目無明



插圖:William Blake  (1757–1827).
Christ Giving Sight to Bartimaeus. @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今天福音選讀的主角巴爾提買,是個失明的人,盲人。在軀體的層面講,他甚麼也看不見。然而,一直在這馬爾谷年每個主日連續地讀《谷》的我們不禁要問,真正看不見的,究竟是這個雙目失明的巴爾提買,還是另有其人?

耶穌與巴爾提買相遇時,巴爾提買「正坐在路旁行乞」。在今天社會中,有社會保障、市民關心、科技幫助,但盲人的生活仍有許多困難。在古時,他們的生活情況自然差得多。他們沒有謀生的能力,甚至連自理的能力也沒有,只能行乞。他們切切實實看不見人生的光明。他們沒有希望,只能坐在路旁,靠施捨過活。

可是,這盲丐「一聽說晬納匝肋的耶穌經過,便高聲哀叫⋯⋯」。這個本已生無可戀的盲丐,彷彿突然重拾人生的希望,生命力重燃。但他馬上遇到阻礙:「許多人喝止他,叫他收聲」。一個四肢健全的人,在某件事上要面對群眾壓力,已經十分困難,更何況這個雙目失明,本來在群眾眼中地位就已低得不能不再低的『乞衣』。可是,他深信自己已找到人生的光明,活下去的希望,因此無論再大的壓力,他無懼孤身敵萬眾。他不只是不服從群眾的喝止,而且「他叫得更響亮」。

耶穌聽見了盲丐的呼號,便使人喚他過來。接著,耶穌問他說:「你想我為你做些什麼呢?」。到此,我們就要留意上文下理的重要。耶穌的這道問題,在不久之前才講過出口。大家還記得祂在何時問何人嗎?沒錯,就在上主日,耶穌也曾這樣問過祂的兩位門徒—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載氏兄弟的答案,是為自己得到榮華富貴。盲丐的答案則是:「請使我看得見!」。

大家也許會問,這盲丐也不過是為求自己身體的殘障得以康復。這樣說,他又如何勝於宗徒們呢?非也。這裏我們既要留意上文下理,也不可忽略敘述中的細節。首先,這盲丐一直只在路旁行乞。他的人生與他的身體一樣,停在一邊,沒有前進。但在他雙眼復明後,他並沒有去為自己謀求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是「跟隨祂上路」(參拉:et sequebatur eum in via)。耶穌路往何處?按《谷》的鋪排,下一節,耶穌就榮進耶路撒冷了【註:由於這是聖週的主題,故常年期會跳過】。盲丐也許不知道耶穌具體的命運,也許會有榮華富貴,也許不會有。他沒有過問,也沒有計較,他只是純粹地『跟隨祂上路』。

如果大家還記得兩週前的主日福音選讀,那麼就會發現,被盲丐比下去的宗徒,並不只是載氏兄弟。當時,有位富人問耶穌永生之道。他一生恪守誡命,耶穌遂命他變賣一切布施窮人,然後跟隨祂。他卻不捨,並憂愁地離開。耶穌慨嘆富有的人難進天國,此時「伯多祿(代表所有宗徒)開口對他說:『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而跟隨了你』」。這的確是事實,但明顯,他們在計較著他們付出了幾多,然後預算他們應該因而得到幾多。

盲丐是個『乞衣』,他身無長物。他唯一擁有的,就是他的白天墊地寒夜裹身的長衣。在耶穌喚他前去時,他馬上跳起前往。按《谷》描述,他並沒有先收好他唯一的長衣帶著身上然後往耶穌跟前去。在他雙目復明後,他也沒有回去路旁先收好長衣帶著然後才跟隨耶穌。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對耶穌說:『看,我連我唯一的長衣都捨棄了,來跟隨你』。他捨棄了的,就捨棄了,並沒有再放在心上。也許,倒過來想,如果捨棄了的,付出了的,一直放在心中記數計算,那究竟是不是真的付出,真的捨棄?

從整部《谷》的結構來說,治好盲丐這一幕也相當重要。這是《谷》中耶穌最後一次以大能治好人,也是耶路撒冷之外的最後一幕。換言之,這是從耶穌公開傳教的生活轉入耶穌榮進耶京的轉拆點。如果大家有印象,在《谷》中耶穌較早前也治好過一位(貝特塞達城的)盲人(8:22-26)。在《谷》的脈絡中這也是重要的一幕,因為耶穌替這位盲人開眼之後,就首次向門徒們預言默西亞的受難和復活。可以說,從這首尾呼應推論,這部分(8:22–10:52)的重點就是「開眼」:認清耶穌的身份,真正地了解「默西亞」這身份的意義。

遺憾的是,正如《谷》一直的描述,與耶穌日夕相處,天天聽教的宗徒們,總是對耶穌的身份一知半解。伯多祿肯定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卻只在意其光榮而不接受其苦難。宗徒們或者彼此計較,誰的地位更高,份位更大。

當然,耶穌沒有與他們計較。祂仍讓他們留在身邊,盡力繼續使他們明白自己。但我認為,盲丐讓我們明白,(心神)貧窮的人跟隨耶穌的容易之處,在於他們並不計較自己(曾經)擁有甚麼,付出過甚麼,他們只一心跟隨那使他們開眼的光,走在往加爾略山去的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